不过,在近来举办的关于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一些高层论坛和媒体的有关报道上,总算听到了一些让人颇得宽慰的信息:前几年几乎风靡一时的主张城市建筑向高层超高发展的高烧似乎已经退热。不少专家、学者、官员、业界人士明显表现出,在这方面走向了底层,接纳了民意。
他们已经开始悟出: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建设上曾经不能不走的弯路,我们不必重蹈,完全可以跨越和绕行。
有两则新闻确实使人眼前一亮:一则是:某某沿海大城市出于对交通、能源、环境、人居的综合考虑,已明令决定不许在其中心区建设百米以上的广场式民居住宅群。
另一则是某某古都名城从侧重保护人文居住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去高层化”,已经开始对那些有损城市风貌、破坏都市“天际线”的超高建筑进行“缩身”。
这些信息虽然出发点不尽一致,但却明显地使人感觉到:光伏产业对城市建筑高层超高发展的忧虑并不是孤独的一己之忧。如果从科技、能源、社会、人本发展的深度开掘,光伏产业目前对城市建筑高度的某些想法,也许会成为对城镇民居和“天际线”保护的十分有价值的建议。
光伏的屋顶期待科学体现了都市对天际线和民居限高的人生向望
民居建筑要有适宜民众工作、生活并感到便利、愉悦、幸福的合理疏密和高度;城市建设规划应保持一定的建筑层高,不可破坏当地民众共同认可的体现其独特风貌的美丽“天际线”。
这一命题,虽然从未间断过民众呼吁、学术研究和官方的主张。但古往今来都未曾出现过像现在我国这样已经达到了城市发展再也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需要重视的高度。
回顾近代的都市建设史,不难发现,原来都市的“天际线”和民居层高,几乎从来也没有过一成不变的固定标准和规划蓝图。这种标图,即使不间断地在一些城市出现过,但也大都是暂时的,与城市的实际发展极易脱节,没有多少是长命的不被突破。
什么原因?因为天际线是一种文化精神需求、体现审美情趣;民居层高的宜居舒适幸福感,最终表现为具体的个体感受。这些情趣感受,又和具体的城市经济文化、物质精神发展历史水平状况相联系,出于不同人群的利益立场,要想统一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