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找病灶精确到0.5毫米 哈市首台开颅机器人赛过大夫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5-04-22 浏览次数: 143
核心提示:手术室里,无影灯下,白大褂手持钻头在患者剃光的头顶上钻孔开颅这曾是脑外科手术常见的一幕。如今,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脑外
手术室里,无影灯下,“白大褂”手持钻头在患者剃光的头顶上钻孔开颅……这曾是脑外科手术常见的一幕。如今,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脑外科手术室,完成定位、穿孔、穿刺、取活检样的却是机器人。一周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六代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哈尔滨第一次“上岗”,配合医生为5名患者成功手术。昨天,记者走进市第一医院手术室,独家探秘这台会开颅的机器人。
开颅机器人东北仅1台
可移动台车、计算机工作站、手触屏幕、机器人臂,以及安装在台车顶部的两个摄像头……在这个会开颅的机器人身上,记者没找到变形金刚的任何影子,很是失望。
“别小看这个机器人。它就是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它能把患者的CT、核磁共振等检查数据通过USB接口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它的机器人臂能取代人手进行局部穿刺,精准定位到0.5毫米内,不损伤其他部位和功能区。”市第一医院脑外科屈洋主任告诉记者,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六代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还能通过远程操作手术,目前全国仅有5台投入使用,东北三省就这一台。“想动它可不容易,得几名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操作。”
老人昏迷37天术后睁眼了
72岁的刘大娘是一名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疝患者,3月7日起因脑干损伤陷入深度昏迷,常规治疗方法对此病束手无策。
上周一,老人接受了机器人立体定向后脑干区干细胞注入促醒手术,头上只有一个0.5厘米大的创口。第二天,昏迷了37天的老人竟睁开双眼并能转动眼球,家人惊喜不已。
在当天的5台手术中,机器人配合市第一医院脑外二科共完成5台手术,包括三叉神经痛根治、松果体瘤根治、特发性炎症活检及两例干细胞移植促醒,目前已有两名患者出院。
机器人突破人脑“禁区”
“人脑非常复杂,有很多禁区,比如脑干、松果体等,因为难以触及病灶,很多时候无法治疗。”屈洋举例说,松果体的位置在人脑的正中心,相当于苹果核的位置,周边有诸多组织,非常复杂,但在机器人的精准定位下,医生仅用40分钟就准确完成了穿刺,成功摘除了肿瘤。
记者了解到,这台机器人的治疗范围广泛,肿瘤、帕金森症、癫痫、小儿脑瘫、脑血管病、偏瘫失语,甚至包括抑郁症。“在它的配合下人脑已没有禁区了。”屈洋说。
开颅机器人啥配置
硬件
机器人臂
六自由度类人机器人臂-整合有力/力矩传感器,具有触觉反馈模式。
可移动台车
用于支撑机器人臂,装有计算机工作站和手触屏幕,头部固定系统连接臂,并设有USB接口和CD-DVD光驱。
光学传感器
安装于机器人臂上的光学传感器可对解剖结构和标志进行非接触、准确地三维定位。
软件
影像融合软件
软件模块可融合多种不同模式的患者影像数据,如:MRI、CT血管造影和其他影像。通过解剖标志可手动对准多达3种多模式的影像资料。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