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刘汉元终于下定决心进入多晶硅领域,由通威集团旗下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此后一切快马加鞭,到了2008年9月,通威第一炉多晶硅卖出了330万元/吨的高价,净利润达到270万元/吨左右,而当时行业的平均利润都在250万元/吨以上,整个多晶硅行业进入一种亢奋状态。
刘汉元回忆当年的暴利令人咂舌。“毛利280万元,销售价格是生产成本的8倍!”9月的两单业务通威进账1.5亿元。
2006年刘汉元终于下定决心进入多晶硅领域,由通威集团旗下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此后一切快马加鞭,到了2008年9月,通威第一炉多晶硅卖出了330万元/吨的高价,净利润达到270万元/吨左右,而当时行业的平均利润都在250万元/吨以上,整个多晶硅行业进入一种亢奋状态。
刘汉元回忆当年的暴利令人咂舌。“毛利280万元,销售价格是生产成本的8倍!”9月的两单业务通威进账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