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访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总经理王春华
1867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1878年爱迪生在纽约创建爱迪生电灯公司……伴随这些人类电气史上的创新丰碑,一个半世纪以来,一批国际著名电气品牌诸如西门子、ABB、施耐德、通用电气等几乎垄断了全球电器的高端市场。然而,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一个本土的民族品牌——常熟开关已悄然崛起,它一改中国低压电器的低端形象,以和国际大牌公司同样的品质,逐鹿于高端市场。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总经理王春华
尤其可贵的是,2009年常熟开关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5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CW3系列智能型外能式断路器,技术上达到了当今国际领先水平,让一些同行的国际大牌公司为之忧惧。常熟开关何以能打破国际大牌公司垄断中国高端电器市场的局面?它凭借的是什么法宝?
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话题专程采访了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华。
记者: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从1991年开始进行自主创新,1994年自主开发成功具有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CM1系列塑壳式断路器,1997年起又开始着手研发CW1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当年研制成功并正式投产,但与国外大牌公司相比,起步很晚,可是,企业却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依靠自主创新,突出重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你觉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王春华:常熟开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成绩,首先靠的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国家兴,企业旺。可以这么说,常熟开关的发展与壮大,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其次,从1991年起,在公司董事长唐春潮的带领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厂”方针,以“创世界知名企业,做基业常青企业”为共同愿景,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潮流;精品立企,提供名牌开关电器;奉献社会,追求绿色环保安全”为共同使命,全体常开人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永不言满,永攀高峰。我想这就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吧。
记者:常熟开关的技术创新在国内同行中有口皆碑,也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你能谈谈你们的具体做法吗?
王春华: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十多年来科技人才队伍的不断建设,企业已拥有一支以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为主的多层次研发队伍,在产品研究、开发和应用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公司直接从事技术研发人员有269名。
二是加强载体建设。公司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包括计算机中心、设计开发中心、模具研究开发中心、SMT贴片中心及测试中心。其中,设计开发中心设有10个技术设计科、1个研究室、1个标准化室、1个知识产权管理情报研究室。
[$page]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建立了基于三维技术的数字化开发研究系统IMAN MENU和PDM数据管理系统,充分应用计算机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新产品研究能力和开发水平,采用UGⅡ、UGIMAN、MOLDFLOW、PROTEL、ADAMS和ANSYS等应用软件;并拥有多种仿真器、编程器、逻辑仿真仪、Visual C++编译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多功能波发生器、示波器、三相标准源等。我们建立了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电容充放电回路,用于低压电器短路开断能力及其短路时产生电弧的研究和实验,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断路器开断电流和恢复电压,并结合高速摄像机,研究电弧的运动方向。我们还建立了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分断、电寿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低压电器的开断能力试验、电寿命、机械寿命试验,能对低压电器的附件,包括电动操作机构、分励、欠压、辅助的可靠性进行试验。
四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建设。公司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一系列科研合作,从基础理论的研究、产品项目的合作开发、引进以及制造工艺改进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公司邀请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来企业作报告,使广大科技人员学到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是加强科研投入。多年来,我们每年的科技研发投入都大于销售收入的5%。通过上述做法,我们每年有十几只自主研发的新品,技术指标都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投放市场后,深受广大用户青睐。
记者: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设备作支撑。2009年以来,常熟开关自主研制出了多台不同规格型号的断路器触头全自动焊接工作站,在国内同行中堪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说一些国外大牌公司到贵公司考察后,启发很大,它们回去后都不约而同地作出这样一个重大决定:触头焊接由原来外协厂加工,改为现在自己加工!你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春华:触头是断路器的关键部件,好比人的心脏。触头焊接更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艺,国内外企业的触头焊接几乎都采用单人单机的手工焊接工艺,操作人员起码要有3年以上的熟练经验才能胜任,由于其存在着定位精度低、容易变形、焊接强度稳定性差、效率低和废品率高等缺点,因此,应用自动化焊接生产设备已是大势所趋。
2006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