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由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手促建的深圳在过去30年里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高地。1980年8月26日正式宣告诞生时,深圳经济特区还是只有两名技术人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一名兽医)的边陲小镇,今天已成长为可与上海、北京比肩的国际性大都市,成为中国产业经济在全球竞争力杰出代表。年轻的深圳以不可辩驳的数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创新型企业的“梦工厂”,在这片土地上,任正非创建的华为、马化腾创建的腾讯、王传福创建的比亚迪等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1988年在深圳成立的华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提供商,在2010年《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上,华为以年销售额218.21亿美元排名397位,以12.25%的净利润率高居500强第61位。
和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一样,在创新活动极为活跃的电能开发和应用技术领域,饶陆华于1996年创建的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陆电子)是一家在技术创新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企业。在《电气技术》推出的2010年世界电气上市公司100强中,作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领先供应商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陆电子居第77位,净利润率居15位,2009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8.76%,申请发明专*19项。喜欢“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话的饶陆华正带领科陆电子的创新团队全力打造世界级能源服务商。在全球高度惊讶于30岁的深圳的创新力量的时候,记者走近饶陆华和他的科陆电子,被她的创新力量惊讶了一次。
风雨兼程创业路
一接触到饶陆华的成长故事,就对“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饶陆华1965年出生于江西省丰城梅林的一个子女众多的贫困农家,是家里的最小成员。父母守着几亩薄田,养一些家畜,辛苦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饶陆华的哥哥姐姐们由于经济的原因也都早早就辍学在家务农。
11岁的那年暑假,饶陆华和家人一起投身紧张的“双抢”农忙劳动。一天,当幼小的他挑着两捆水稻走在高低不平的田基小路上时,连日的劳累再加上不小心,连人带禾掉进了水沟里,手脚都擦出了一道道的血迹。倔强的饶陆华发誓一定要改变贫困的命运,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就是发愤读书。
上初中的时候,父母无力继续供他上学了。饶陆华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暑假时说服父母,到附近的煤矿干上了拉煤工。在四五百米的斜道上,小小的饶陆华每天尽量多拉煤,以多赚些钱。当饶陆华拿着辛苦挣来的钱和满是血痕的身躯回到家时,慈祥的父母决定不论如何困苦也要供最小的儿子上学。
命运之神并没有因为饶陆华的执著而对他友好。1984年,饶陆华在拖船中学读高中时患上了胸膜炎和结核性视网膜炎,险些失明。他忍着病痛参加高考,成绩过了本科录取线,但由于体检不过关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虽然有机会到一家师范专科学校学习,但饶陆华并没有接受这个在周围人看起来很不错的专业,在饶陆华眼里,做一名中学或小学的老师并不足以改变贫困的命运。
不向命运屈服的饶陆华选择了复读。尽管视力受到严重影响,但他仍然坚持学习,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有一次,饶陆华看到煤矿上有人欺负弱小,就上前去与别人抗争,那人嘲笑他体弱多病,他拍着胸脯理直气壮地宣称“老子休息三年照样能考上大学”。这一次,饶陆华取得了成功,于1985年考取了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学校和专业都是饶陆华自己选择的,年轻的他判断从这样的学校和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钱途”会不错的。
在大学期间,学工科的饶陆华在用心学习的同时,也是一名活跃分子,经常有些奇思妙想,跨系邀请一些专家老师讲课交流。1989年7月,饶陆华从哈尔滨理工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20年后的2008年7月,饶陆华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他又获得了清华大学EMBA硕士学位。
“读了书不一定行,但不读书肯定不行。”这是饶陆华对读书的认识。正是在学生时期形成的这种积极的读书观,为饶陆华创造事业的辉煌奠定了知识、文化、思想以及品格上的基础。到今天,饶陆华热爱读书和学习的习惯依然没变,不论创业有多艰辛、工作有多繁忙,饶陆华每年认真阅读的书不少于30本,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政治文化乃至哲学宗教等领域。
作为一名优异的毕业生,饶陆华被分配到电子工业部下属的武汉710军工厂,负责计划调度,成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国家干部。在710厂,饶陆华的工资不高,但很安逸,这让习惯拼搏的他感到极为不适应。饶陆华算了算,如果一直在710厂呆着,买个冰箱,买个彩电,再买个洗衣机,要足足十年时间。他觉得这样根本就不可能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
[$page] 到710厂一年多后,饶陆华向单位提出辞职申请。领导找他谈话,说再过半年就要提拔他为副处长了,继续在710厂干下去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饶陆华说就是让他当正处长自己也不会留下来,到机会空前的南方经济特区创造自己辉煌的财富人生已成不可更改的目标,在那里凭自己的才能和拼搏,成就一番大事业并不是空中楼阁。
通过媒体和各种途径,饶陆华了解在沿海经济特区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宽松的发展环境,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涌入沿海的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正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喜欢拚搏并对自己有较高期望的饶陆华再也按捺不住了:“要到充满活力和发财机会的深圳去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
1991年春节过后,26岁的饶陆华带着向同事借的300元钱,辞别妻子,来到了深圳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