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秋入横林数叶红。
走进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北自所”),沿着清幽的小道,几座老式办公楼安静地矗立,别有一番景致,似乎在缓缓向来者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峥嵘岁月。
北自所创建于1954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在其57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研究所,是机械工业研发共性技术的重要平台。”如今,走出象牙塔,饱尝市场的嬗变,北自所在引领、带动我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迸发出蓬勃生机,而记者和原北自所所长、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应用协会副理事长郝玉成的交谈也始于此。
悠悠往昔半世情
我国第一台液压伺服喷漆机器人、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PII软件、首创的MI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在中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北自所从未停下追赶的脚步,在国产化的道路上不断篆刻下中国制造的名字。
转型的困惑,快速增长的兴奋,30年循序渐进的变革承载着几代北自人的努力和汗水,也伴随着北自人对于未来发展出路的思索。
当时,原有的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的症结也使得研究院所脱离市场的问题趋向严重。曾经何时,业界对于科研体制缺乏活力有一俗称——“两张皮”,意指由于科研机构与市场相脱节,科研成果只是一张“锁在抽屉的废纸”。
作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北自所的郝玉成对此深有感触,“很多技术一研发出来就直接进了档案室,其中大多数的技术因为没有办法实现产业化就再也没有拿出来过。”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显。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中央决定对科技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1999年,和全国很多科研院所一样,北自所通过转制成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既要面对研究所在观念、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矛盾,又要应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寻找新的市场定位的挑战,这对于以往靠国家拨款过日子的北自所而言谈何容易?家底薄、业务单一、观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缺人才、能力弱等诸多问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北自所。
市场的残酷竞争着实让曾经的“书生”饱尝市场的辛酸苦辣,市场的洗礼与磨砺在所难免。这些年,从市场渠道的开拓到科技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每一项对于北自所都是大工程。
郝玉成曾形象地将计划经济时代的科研院所比喻成严整修长、有序盘扣的中式服装,而改制后的科研院所则更需放下曾有的内敛,直面市场,恰如西式服装的精简、干练。“改多了可能失血过多死亡,改少了又会出现改革不彻底、四不像的情况。”当时,北自所改革的方向、力度如何把握,成为摆在北自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分析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风险,认真剖析企业自身优势,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北自所确定了“以高素质的人才、高精专的技术、高品质的服务,采用深度分工、系统集成、规模定制的模式,满足客户需求,成为制造业企业集成化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最佳提供者”的战略目标。
“研究院所在改革初期很难做到深入市场,与市场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对于市场的把握往往不够准确。事实证明,‘进入’市场与‘深入’市场有很大差距,这些年,我们也一直摸索、尝试着再近一步。”郝玉成告诉记者,为了找到产业类研究院所创新的共生之路,北自所从项目管理、分配机制、人才团队、业绩考核、内部运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当时为了鼓励技术人员走向市场,北自所甚至改变了以往的职称评定办法,按照市场、技术人员、工程服务三类岗位分别进行人才的绩效及职称考核、评定。通过多年的不断改革,北自所已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
经过了近30年的市场摸索与总结,北自所在体制、战略、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方面全面转型,整体经营效益成倍增长,企业价值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到了飞跃式发展。
[$page]市场浪潮中凤凰涅槃
在北自所,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室,却成为针对世界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大脊梁——承担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地面模拟震动试验;承接备受瞩目的三峡工程、引黄工程项目;在加速器领域顶住国外封锁,研发了我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玻纤行业的物流生产线;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S10信息化软件……
如今的北自所在工业自动化及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及自动装配系统、流体传动设备及系统、无损检测设备及系统、企业物流及仓储自动化系统、金属板材加工自动化装备、企业信息化及应用等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国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