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选择美国核电技术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时,我已经68岁。国务院任命我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家核电”)筹备组组长,我带队具体参与了国家决策引进世界先进核电技术AP1000的全过程,并在谈判桌上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
我被国务院急召回国,成立国家核电筹备组
2004年,党中央确定了大力发展核电的方针后,我国核电技术开始进行国际招标,为即将开展的大批核电站的建设做准备。
当时,我是中国核工业集团顾问兼江苏核电公司的董事长,负责田湾核电站的建设运营。2004年3月的一天,我正在德国,在为田湾核电站提供仪控系统的德国西门子公司访问洽谈,突然接到国务院的电话,通知第二天开会。由于我正在参观的工厂距离机场很远,我解释说赶不回去。后来,他们又来电话,说可以推迟一天,但第三天一定得回来参加会议。
于是,我就火速回国。回到北京后,我第一时间到国务院报到,被告知先去找当时分管核电的曾培炎副总理。
见面后,曾培炎同志对我说,现在国家要成立一个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筹备组,由我来当组长。筹备组就是管核电技术的国际招标,招标成功之后,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将招标的核电技术落实,把依托招标技术的核电站工程建设起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当时,我对曾培炎同志说,自己已经68岁了,田湾的事儿也不少,这项工作任务重大,要不要考虑别人。曾培炎说,“你看,国务院主要领导也都画圈了。你就不用多说了,下午开会!”
当天下午,国务院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宣布了筹备组的任务。小组总共6个人,组长是我,副组长有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孙昌基,时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集团”)总经理康日新、中广核集团董事长王禹民(后为钱智民)、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下称“中技公司”)总裁蒋新生,前任核安全局局长赵成昆是技术顾问。
小组只有我和孙昌基、赵成昆是专职,其他副组长都是挂职,人手不够,于是我们就聘请了三个助理:一个是现任国家核电的副总经理马璐,一个是现任中核集团的副总经理吕华祥,还有一个就是原国防科工委司长(现任中电投顾问)俞卓平;再另聘中技公司石彦彪处长为办公室主任(现任国家核电驻美办事处主任),还调聘了中技公司一批工作人员。我们筹备组的成员“自带粮票”,还在原单位领工资。就这样,我们这些人凑在一块儿,搭建了一个班子,开始借住在六里桥中技公司大楼里办公。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拍板:引进AP1000
发展核电要考虑核电安全,国务院要求引进当时世界先进的核电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确定到底引进二代技术还是三代技术。最终确定引进三代技术还有一个故事。
2003年下半年,中央正在研究引进核电技术,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现运行得最好的核电技术。在此情况下,有6位对世界三代核电发展了解得比较深入的专家给中央写信说,现在国际上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成熟,很多国家都在准备建三代核电,中国要大规模发展核电,应采用最先进和最安全的三代技术。收到信后,曾培炎同志很重视,开始调研三代核电。这也是国务院首次关注并锁定三代技术的由头。后来这件事被业内戏称为“核电六君子上书”。
2004年3月22日,曾培炎同志主持召开国务院关于核电发展问题的办公会议。会议明确了核电招标的目标是第三代核电技术。而且,会议还给出了引进与购买相结合的招标条件,即在购买4台依托三代核电技术的机组后,该技术将转让给中国,之后中国将在这个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形成自主的先进核电技术。
接下来,在三代核电技术中,是选择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还是法国阿海珐公司的EPR技术,在核电业界还存在争议。
国务院曾召开两次小范围的会议,请外交部、发改委、国防科工委等来研究对策。在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决定再召开一次规模大一些的专家会,再次广泛听取专家意见。
为贯彻这个决定,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9月15日—16日在北京郊区天湖宾馆召开会议,时任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主持会议。天湖会议因而得名。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