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杂志总编辑杨俊杰总结出企业5个死亡基因,分别为:忽略产品、高度集权、驱动力不足、企业文化落后、对产业变革反应迟钝。对于这5个死亡基因,笔者看法如下:
一、目前,各路好汉都在大谈特谈中国照明企业已由“产品力竞争”上升到“营销力竞争”、“品牌力竞争”,甚至是“服务力竞争”和“文化力竞争”。其实,企业竞争发展最终还是得回归到产品力层面,产品是品牌的根本,是企业的命根。假如你忽略产品,忽略自己的命根,谈何播种开花?谈何延续生命?
二、高度集权在特定时期对企业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长久的高度集权或者说独裁,企业就会变为一个人的企业,而非团队的企业。当有一天老板回头一看,会猛然发现身边没有一个贴心人,这就会面临着死亡的危险。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集权是慢性自杀”。
三、驱动力不足表面上看是员工的问题,实则是企业领导和管理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企业激励不够。而激励,实则上就是“经营人心”。人心齐,泰山移,这样的驱动力威力无穷;人心散了,企业也就危险了,这也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的佐证吧。
四、文化是个很微妙的东西,说它虚无,确实也是虚无;说它实在,确实也是实在的。这就得看我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它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企业文化的起源实则就是老板文化,基本可以通俗讲“企业文化=老板文化”。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很俗,但却是真实的。这样看来,企业文化的落后实则就是老板的落后。由此可见,企业老板的品行、谋略、心胸和境界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这话可能有人会认为太武断,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五、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由此,企业必须与自身所处产业的发展保持协调,即使不能保持一致,也要紧跟脚步。企业必须对产业的变革高度敏感,假如企业对产业的发展变革反应迟钝,或者说是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企业被产业淘汰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