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他胸襟开阔,收揽天下英才,将众多能人志士汇聚旗下,他挥动资本巨手打造远东四大核心产业,为远东“国际化”开了一局妙棋!他就是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先生。
【商界在线】:一个高考落榜生,白手起家创建了远东控股集团;他借船出海、以小搏大,魔术般地通过四次股权游戏,将一个小电缆厂打造成领跑全国电缆行业的的旗舰!
他胸襟开阔,收揽天下英才,将众多能人志士汇聚旗下,他挥动资本巨手打造远东四大核心产业,为远东“国际化”开了一局妙棋!他就是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先生。
电缆大王蒋锡培
靠修钟表赚来第一桶金
【商界在线】:首先请蒋董给大家打个招呼!
【蒋锡培】: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商界在线】:我们都知道您创业非常坎坷,听说您的第一桶金是靠修钟表赚来的,能简单得谈一下吗?
【蒋锡培】: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高考名落孙山,父母希望我复读,继续考大学。但我选择了早早踏入社会。我跟随二哥去杭州学修钟表,最大目标是赚够5万元。
这5万元钱,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回家造两间房子,剩余的放在银行里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一年花销就差不多了,用不着再去努力奋斗了。然而,当我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赚到了5万元钱,顺利实现当初定下的“最大目标”时,我的自信和创业的“野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商界在线】:后来就选择了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是吗?
【蒋锡培】:是的。1986年我开始自己做老板,选择了熟悉的钟表行业,创办了一家为大钟表厂生产零配件的仪器仪表厂。但是一年后,企业因管理不善亏损100多万元,我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商界在线】:100万元在那个年代是常人不敢想像的天文数字,您是怎样转亏为盈的呢?
【蒋锡培】:就在我遭受创业的第一次大挫折时,有人送给我一件礼物。我在某电缆厂工作的大哥向我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上海和江苏的电线电缆市场需求量巨大且销售价格日益增长。我便很快向朋友借了10万元在宜兴开设了一家经销部,开始做电缆生意。
【商界在线】:可以说,是靠一条信息闯出了生路。
【蒋锡培】:是的,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990年,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积累了3年销售电线电缆的经验后,一家由我控股、注册资金180万元的家族作坊式企业“范道电工塑料厂”成立。我便从卖电缆,转到做电缆。“范道电工塑料厂”,就是如今远东集团的前身。
【商界在线】:作为一家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民企,远东与其他民企别无二致。有人说您是改制改出来的亿万富翁,您对此怎么看?
【蒋锡培】:远东经过四次改制,从温州模式到苏南温式,从股份制企业到混合所有制,再到民营控股集团,远东不再是那个因20万元就差点断送前程的小企业,而成为一家拥有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公司。目前,正在酝酿远东集团的第五次改制,这次改制远东将融入更多的资本和科技创新等新元素。
【商界在线】:能简单谈一下四次改制的经过吗?
【蒋锡培】:原先我们远东集团是实打实的私营企业,走的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路子。企业发展很快,可在当时的环境下,私企在贷款、营销等方面局限性较大,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上受到制约。1992年初,我便接受所在乡党委建议,果断地改制为乡办企业,主动戴上了“红帽子”。从民营到集体,远东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人才引进扫除了障碍。
1995年,针对乡办集体企业在运行中出现的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等弊端,我们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采取定额认购和自愿认购的方式,1995年成功募集了1350万元内部员工股,以及100万元集体股。1996年内部员工股增资扩股到4500万元,从而把每个员工都捆到了“目标共识、责任共负、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企业共同体之中。
【商界在线】:如果说第一次改制解决远大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那么第二次改制则是激发远东发展的内在活力。
【蒋锡培】:你说得很对!两次成功的改制,给远东带来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但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市场、资金问题又成为制约远东发展的“瓶颈”。改变这种状况的惟一途径,仍然是坚持改革,建立新的市场机制,走规模效益之路。
1996年,我先后9次上北京,寻找国家电力系统重点企业中的合作伙伴。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和审计评估,1997年4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四大国企与远东集团在北京正式签约,成立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
此次合作,远东将原有员工股中的一部分股权转让给四大国有企业,企业由股份制改为混合型经济。与国有电力巨头联姻,使远东站在了巨人肩上,从而在更高平台上发展。
混合型经济模式的运行给远东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要素的重新组合,合资各方都需要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市场形势作出新的战略规划。2002年,我开始回购国有和集体股权,改组远东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新的江苏远东集团有限公司。
【商界在线】:这么说经过12年的发展,远东又回归到了民营企业?
【蒋锡培】:是的。四次改制,我们找准了激发企业活力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适应着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