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日前就当前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以及工业设计内涵等问题接受中国工业报独家专访。他从中国工业历史出发,不断对工业现状进行反思,强调工业设计要与制造业融为一体。同时,他提出的担忧也令人深思:一百年后还有人要洗衣机么,中国人了解自己的生存方式吗?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冲击着旧有的思维模式。本报从今天起刊登对柳冠中的访谈,分三篇陆续刊发。
制造大国的实质是加工大国
《中国工业报》:当前,中国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柳冠中:想要了解当前工业的突出问题,还要先了解中国工业的历史。中国过去没有工业,工业基础是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引进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前苏联的支援下,我国建设了100多项工程,其中一个典型的项目就是解放牌汽车。中国以前没有汽车工业,只有汽车维修。引进采用的是把整条汽车生产线搬到国内的模式,轴距、轮距、马达都定型了,重量4吨半,只要有技术熟练的工人就能生产。
到1987年,30年过去了,解放牌还是那个解放牌,但问题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经济建设一提速,解放牌汽车就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了。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什么?是再引进10吨、50吨的汽车生产线。
从解放牌汽车到整个工业,中国工业绝大部分是引进的。惟一不同的只有航天工业,因为国外技术封锁,所以只能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引进的最大好处就是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
由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是引进的,所以中国工业是不完整的,既缺少市场需求研究,也缺少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流水线的规范、标准、参数全是引进的,会生产但怎么来的不知道。说中国是制造大国,其实质是加工大国,“制”是人家的,“制”是标准,是流程、工序,而我们只懂得“造”,是个打工仔。
工业设计的本质绝不是外观
《中国工业报》:工业设计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其本质是什么?
柳冠中:工业设计叫做学科也好、行业也好,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之所以我国很晚才提出工业设计理念,与我国工业的建立时间关系很大。
过去中国没有工业,现在有工业但缺少设计。由于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以及工艺原理,工业设计只能做一些表面工作,所以导致很多人到现在对于工业设计的理解,仍停留在外壳的设计层面。
引进的最大弊端,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现在要转型很难。对于企业来讲,花大价钱买来的生产线,很难在短期内淘汰,转型也因此非常困难。企业没有设计、创新能力,转型就无从谈起。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所谓工业社会,是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是作坊工业,而是社会化分工,大批量生产,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业革命迫使设计与制造分离,将各环节问题进行优化协调,从而生产出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工业设计也应运而生。
因为中国工业是引进的,所以只能做外观,但工业设计的本质绝不是外观。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协调各工种和解决矛盾的一个产业环节。工厂里图纸是命令,图纸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在中国,图纸最早是技术人员测绘外国产品图纸得出的,数据、尺寸掌握在技术人员手中,就此以为工程技术等于工业设计,这是天大的误区。
工业设计在中国企业中还处于体外循环。即企业要搞新产品,就外聘设计师设计,设计好就走人。而即便是外观设计,也是体外循环,没有根植于企业内部,融入到企业的研发制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