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命哲,1963年生,西安交大电气学院教授,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电力开关设备基础理论、优化设计与运行状态监测及寿命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西安交大校长助理、科研院常务副院长、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用科学捍卫“电力系统卫士”
开关电器设备被称为“电力系统的卫士“,多年来荣命哲教授紧紧围绕开关电器设备的电弧物理与电接触理论、设计方法与技术、运行状态评估等分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多组分空气电弧的仿真方法,解决了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计算的难题;建立了电极表面与电弧之间的鞘层动力学模型,突破了金属栅片切割电弧数学模型的瓶颈;提出了电弧作用下触头电接触表面动力学特性的概念,以及触头静熔焊形成的机理,建立了描述电弧侵蚀热过程的电接触动态数学模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可分离电接触理论体系。
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荣命哲还开发了开关设备在线监测系统软硬件研究平台,提出了开关设备基于温度、机械与绝缘状态的寿命评估算法,获得了开关触头弹跳和同期性对触头电寿命的影响规律,为实现电接触性能的智能化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首次提出了适用于空气中压直流开断的新型电弧自能式气吹开断技术,解决了大容量直流断路器快速操作与灭弧室设计难题,成功开发出双极型中压直流断路器,突破了制约我国国防领域重大装备更新换代的瓶颈问题。
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20余项。获得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2004年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被遴选为IET Fellow。
带领团队实现“三个转变”
荣命哲教授作为西安交大电气学院“杰青群体”第一人,他与先后获得“杰青”资助的李盛涛教授、张冠军教授、贾申利教授,共同致力电气、绝缘与放电领域的科学研究。以荣命哲教授等“杰青”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继往开来,他们瞄准电力设备绝缘与放电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面向超/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凝聚和锤炼了一支志存高远、团结进取、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群体。
这个群体是以“杰青群体”为核心,在几十年的“传、帮、带”中自然形成。荣命哲教授传承和发扬了老一辈团队带头人刘子玉教授、王其平教授的优秀传统,在国内最早研究特高压电力设备的团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拥有众多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的学术精英团队。2007年,本群体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荣命哲教授也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2年,荣命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
2005年,荣命哲教授有幸成为西安交大电气绝缘与放电领域的首位“杰青”,让他和他的团队实现了在学术研究和队伍建设的“华丽转身”。用他自己的话说,“杰青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让我和我的学术团队实现的了三大转变。”
记得2005年之前,荣命哲的研究团队是“导师、博士生”的单一模式,到现在他的研究团队核心人员就达到8人,真正实现了从单独个体的研究探索向领导团队研究的转变。拥有“杰青”到位的强力资助,荣命哲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基础,并结合国际上的学术热点,在电气绝缘和放电开始了“天马行空”自由探知,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使他的研究逐渐向交叉性、前瞻性和前沿性转变。
更值得一提的是,“杰青”的资助让他得以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进学术行对话与交流,多次主动发起和组织相关领域国际会议,并成立相应的国际学术组织,他和团队其他成员发起成立的“中日韩开学学术组织”吸引了众多国际学术大师,以国际的视野组建“高大上”的学术团队,支撑并开展交叉、前沿、前瞻性的研究,开拓了“等离子体医学”研究方向,让以参与为主的国际学术交流向“以我为主”和“平等互惠”的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转变。
感想:“对一个有一定学术积累的年轻人来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学术成长的一个全新起点和关键转折点。“杰青”激励一批批年轻人真正静心学问,在适合自己的学术前沿方向上,坚持不懈并系统深入地做下去,让自己的学术梦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