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能?这个问题鲜有讨论。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为只要带有一个处理器芯片就是“智能”。如果真是这个逻辑的话,那就意味着是否智能的关键是有没有处理器芯片。拿大脑做个类比,是否智能就看有没有大脑。于是,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智能时代会存在许多猪一样的队友了。智能决不能如此轻描淡写。智能需要既有智慧,又有能力。
也就是说,只具有数据采集能力的硬件是不适合叫做智能设备的,那不过就是个外观精致的传感器而已。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墨迹天气发布的空气果,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版都丝毫见不到任何智慧的痕迹。各种各样的智能手环也在此列。JawboneUp提供的睡眠监测是个很吸引眼球的功能,但在实际使用之后,不少用户便意识到这个功能的鸡肋了。如果不能帮助用户改善睡眠,那么每天向用户汇报其睡眠情况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一款既有智慧又有能力的产品通常意味着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这是今天的智能硬件扎堆的地方,对于传感器的运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其次是认知能力,需要能够在感知所获取的信息基础上推导出对用户有意义的判断。具备这个要素的产品才开始有智能的味道。气温下降时提醒用户添衣,快下雨了提醒用户收衣服......但这样的智能充其量不过是幼稚园水平,面对成人用户时便只能靠卖萌讨巧,而不能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最后,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需要的便是行动能力,能够替用户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行动。Google公司长期致力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在这三个要素上都有不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