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切换、人口红利消失,之前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难以为继,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机器人产业的投资热度也不断提升。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4家A股上市公司并购或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其中八成公司属于首次涉足机器人业务。随着政府对于机器人行业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强,甚至有专家把今年称为中国机器人发展元年。
1
制造业转型催生市场需求
日前,由商会网与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制造业升级与机器人应用论坛在沪举行。论坛上,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朔鹏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制造模式深受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束缚;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造成制造业工人总数持续下降,中国劳动力将出现结构性短缺,预计2022年中国城镇制造业工人将减少700万,农民工将减少1500万,制造业从业人口将下降2200万。周朔鹏表示,以上分析仅考虑到人口数量的变化,事实将远比上述情况严重。今天,80后已成为劳动力的主体,但80后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愿意再从事体力劳动,5到10年内,年轻劳动人口会迅速从重体力、危险、有害的行业撤出。这些产业要么走产业升级之路,要么退出市场。
根据近期发布的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家已经准备用机器人来取代人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秘书长张洪涛认为,大家需要关注的是人力成本构成最大的挑战,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得分仅有30.54分,是最低的。超过一半企业家准备用机器人取代人工,说明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除了上述原因,我国的机器人市场需求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也是一个重要动力。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田应仲认为,从制造业使用机器人密度指标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机器人行业占机床行业产值比例来看,加工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水平仍偏低。
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低,产业升级空间巨大。周朔鹏指出,预计2022年,制造业从业人口将下降2200万,再加上知识结构原因,估计将有4000万人口退出制造业,按1台机器人顶替4名产业工人计算,8年内中国将可能有1000万台机器人服役,机器人周边配套和系统集成的市场有望达到5万到8万亿元。
2
国产机器人迎来发展期
机器人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拓展,田应仲介绍,全球机器人主要消费国为日本、中国、美国、韩国和德国。2013年全球机器人总销量的70%集中在这5个国家。从销售量来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2005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去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约37000台套,累计装机量121700台套,中国工业机器人整机市场在90—100亿元人民币。市场方面,如果考虑到相关软件、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应用,整体规模在800—1000亿元人民币。2014年到2016年,安装量预计年增长13%;2016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到5.5万台(市场规模约为180亿元),占全球销量比重19.8%。
产业政策是机器人发展的先导性因素,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不断升温,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一直在加码。2012年4月,科技部公布《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机器人成为十二五机械工业培育重点。2013年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形成较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去年10月,上海市也提出将聚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壮大发展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使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至2015年达到200亿元的规模,202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元,占全国50%以上份额。
以上利好因素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促使中国机器人市场逐步成熟。长江证券认为,未来三年,工业机器人开始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中国需求结构也将由高端占主导的T字形向中低端占主导的O字形结构发展,中低端应用需求将在未来10年里快速扩张。对于这个市场,国产企业相对外资拥有起点相当、产品服务灵活性高、性价比、本土经验等优势,优质国产企业的市场份额或将持续提升。从行业空间看,有券商人士认为,3C(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行业的中低端领域对于国产机器人企业来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难点在于应用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虽有诸多利好,但问题也客观存在,例如,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呈现自主性较低的特点。
田应仲指出,中国机器人市场长期以来有80%——90%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全球四大机器人厂商(ABB、库卡、FANUC、YASKAWA)占约60%。2013年中国本土品牌机器人销量仅为1112台,而独资、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和92%。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规模太小,中国机器人本土制造企业共35家,其中内资企业26家,2013年年产量均小于500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表示,我国在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方面比较薄弱,这些核心零部件占产业链产值的72%。国内做的只占产业链产值的22%,其他都是国外实现的。国外大公司卖的减速器成本不到国内三分之一,导致国内企业做的机器人比买的机器人还要贵。
台湾智慧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常务理事罗仁权指出,国际上对于如何发展机器人产业有以下共识:扩展机器人的产业应用,针对中小企业推广机器人;制定系统整合规范,制定机器人与周边系统自动化通讯介面规范;教育及人才培训,加强机器产学合作,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人机协同规范,修改机器人适应法规,允许人与机器人共同工作。
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应用市场的开发。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徐建国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难点在于应用,机器人产业不同于家电等产业,其技术难度甚至不亚于制造机器人本身。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机器人应用服务推广平台,如果机器人产业有新思路、新机制推广,能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手。
周朔鹏则指出,世界上所有主流机器人公司都是以控制技术见长,或者本来就是做驱动控制产品的公司。以库卡KRC2系统机器人为例,控制器是普通的工控机,驱动器是伦茨代工的,电机是西门子代工的,减速机分别来自nabtesco等,但这些都不影响机器人是库卡的,因为软件是库卡的,整个机器人是库卡设计、开发的。如果一个公司连软件也是别人的,那就很有问题。目前,世界上还找不出一家不具备核心控制技术而成功的机器人公司,同时也找不出一家机械类转型的成功的机器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