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盘点2012机电事件之最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27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37
核心提示: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在刚刚过去的低迷的2012年,许多事情值得我们记忆。有的高山仰止,有的出人意料,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大快人心,也有的让人感叹——奈何,奈何!

一幕又一幕,都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足迹。重温旧日足迹,能够让今日的脚步更加沉着、更加稳健、更加理智、更加坚定。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最热门的事件

海外并购

2012新年伊始,三一重工和柳工就奏响了海外并购的凯旋乐章。三一重工131宣布,以3.2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427完成交割。同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柳工,也于131宣告敲定对波兰HSW工程机械业务单元项目的收购。此后的一年中,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海外并购继续风起云涌、波澜四起。

关于收购萨博的故事,足以写成一本书。20126月,中日合资的瑞典国家电动车公司最终收购了瑞典萨博汽车的主要资产。而此前与收购萨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中国企业还有数家,比如北汽、青年、庞大、华泰等。

万向收购A123也是一波三折,颇让业界替万向“捏了把汗”。20128月,A123宣布与万向达成协议,后者将收购其80%股权;1016突然出现变局,A123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与江森自控集团达成了一项资产收购事宜,万向一度被疑“出局”;然而128再现戏剧性的一幕,万向约2.5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拍得A123公司资产。

而三一状告奥巴马一事,也很是让业界震惊了一把。因为在美国的风电收购项目受阻,三一集团选择法律维权,甚至把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拉上了被告席。

本报点评:海外并购是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快速推进国际化进程、获得国际成熟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种便捷方式,所以有能力的企业都不愿意放过这样的机会。但是,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很低,只有3成左右。原因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某些国家不想看到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过关斩将”;另一方面也应当多从我们自身找问题,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收购目标的实际情况是否足够了解?除此之外,对于同一收购目标的“窝里斗”,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正所谓“不怕老外怕老乡,就怕他乡遇故知”。

最敏感的事件

裁员过冬

20124月,光伏龙头企业赛维身陷“裁员风波”。据当时的报道,赛维硅片事业部副主管和助工以下级别的员工,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被调往南昌组件厂接受培训上岗,二是在原厂内面临末位淘汰。对于外界所说的裁员,赛维更倾向于称为“人员调整”。

7月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变相裁员”风声又起。据人民网报道,75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沈阳、昆山、长沙三地的三一集团相关企业。不过,三一并没有承认裁员,称“本来是给员工安排了培训,但是不知道传达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受到了误读。”

11月份,曾数度传出裁员消息的华锐风电发出公告,众多岗位开工不足或已停产,大量员工已无任务安排,首轮350名员工将于19日正式停工放假,直至公司恢复生产。

本报点评:龙头企业尚且身陷“裁员”风波,足见行业“严冬”之甚。试问如此背景下,又有几家企业能够安然无恙?裁员,本是市场经济活动当中的正常现象,奈何以有色眼镜视之?同时,也不能排除某些别有用心者捕风捉影、借机闹事,目的在于中伤竞争对手;实际效果反而是令人们对整个行业信心骤减。在行业“逆风”的时候,不裁员未必都是好消息,裁员也未必就是坏消息。只是,员工是企业的根本,不重视员工、糊弄员工的企业终究难成大器。某位老总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员工的‘脑袋’比‘口袋’更富有”,值得企业经营者们思考——不要说是裁员,哪怕是企业倒闭,只要员工有本事,终究会有口饭吃,行业人才的“青山”依旧不改。如此,善莫大焉。

最意外的事件

日系车遭遇“滑铁卢”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国外品牌中,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占据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4%18.4%11.7%8.7%2.8%,与上年同期比较,德系增长明显,日系下降明显,其余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回顾2009-2011三年的销售数据,日系车的销售占比呈现出“略降”的态势,分别为21.26%19.54%19.4%。虽然如此,但仍接近于20%的水平。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据一下子变成了16.4%。下滑之明显,确实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在2012年年初,谁能预想到这一情形?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2012年月度各系别乘用车市场份额可以看出,20128月份日系车的占比是18.62%,此前7个月都是在17.2%~20.2%之间徘徊;到了9月份,日系车销售占比一下子掉到12.16%10月份甚至跌到7.61%12月份虽然有所抬头但也才14.9%。钓鱼岛事件刚好是从9月份开始,由此事引发的“抵制日货”也随即上演,日系车可以说首当其冲。

本报点评:“解铃还须系铃人”——日系车在华遭遇“滑铁卢”,事出钓鱼岛纷争;那么,只要日本仍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中国,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前景就依然不会明朗。实际上,我们并不希望看到日系车面临这样的局面,毕竟那些日系合资企业牵涉到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利益;所以,我们希望日本政府不要甘冒中国人之大不韪,继续损伤中国人民的感情。此外,刨去政治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也呈现逐渐下滑趋势;正如某些汽车行业专家所言: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只是让日系车“雪上加霜”,日系车目前遭遇的窘境,一定程度上是其自身发展缓慢、缺乏创新以及欧美竞争对手技术突破等原因造成的。

最欣慰的事件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回首过去的一年,虽然多数行业都失去了前几年高速增长的风采,但仍有很多事情足以振奋人心。

液压件等核心配套件依赖进口,始终是制约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徐工在德国建立欧洲公司,重点研究液压阀、泵、马达和智能化控制等核心元件研制这类关键技术;柴动力战略重组德国傲林德液压项目,使山东重工的核心技术直接步入全球领先水平;中川液压研发生产的高端液压产品通过专家鉴定并发布,标志着中国液压行业进入了世界领先地位的新时代。

更为可喜的是,能够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我国取得突破。在接近2012岁末的127,汽车曲轴、凸轮轴随动磨削装备支撑技术在浙江上虞通过国家级鉴定,对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们欣喜地听说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名词: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本报点评:关键核心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真的无需多言。我们希望,这样的好消息会越来越多,敢于攻坚的风气会越来越浓,中国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会越走越顺。同时也希望,这些难得的成果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能尽快地、有效地、恰如其分地应用到相关产业中去,用更多的实践检验不断地锤炼和完善它们

最揪心的事件

校车安全

2012年上半年,国家针对校车分别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校车新政”。近年来一直令国人痛心疾首的校车安全问题,终于被纳入了法制轨道,终于有了从根本上解决的希望。

但是,悲剧仍在发生,没有理由被遗忘。随便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多起发生在2012年的校车安全事故。其中,最近的一次也是情节颇为严重的一次,是1224发生在江西省贵溪市的“校车”坠河事件:一辆载有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导致3名幼儿当场死亡、8名幼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而据相关报道,直到2012年年底,在校车安全立法大半年之后,仅有上海、重庆、青海、浙江等少数几个省、直辖市颁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方面比较细致的实施办法,而最初相继表示要尽快制定细则的多地政府,则声称相关部门如今仍在研究、讨论。

本报点评:校车安全是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问题,不能单单从产品、产业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地广人多,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校车安全问题想在短时期内解决也不现实。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校车安全事故多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有的甚至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所以,这些地方更应该得到关注。专用校车的实际推广情况,跟业界预期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希望,各有关部门能够尽快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立法,不要等到出事之后再去补救。同时也希望,各有关企业能够加大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力度,拿出更多符合标准要求、且更容易被市场接纳的专用校车车型。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