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武钢能够守住微利底线,关键就在于实施了低成本制造。”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成本制造,既是一种先进技术,也是一种先进思想和团队精神。
据了解,所谓低成本制造,其实是通过结构调整、工艺流程再造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系统工程。
以往为了高炉顺行、提高产量,业内一直推行“精料方针”,高炉原料以品位高、粒度大的进口矿为主。对此,武钢炼铁厂大胆挑战传统工艺,优化配矿结构,最大限度地增加低价位、低品位杂矿及二次资源的用量,使铁成本每吨降低约100~200元,全年控制成本约16亿元以上。还有炼焦煤预处理、高效脱磷炼钢、节能环保新技术等,都为控本增效提供了支撑。
邓崎琳介绍,去年企业坚持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引导品种结构的调整。企业还不断对可控费用压缩再压缩,实施无缝隙的预算管理,从源头控制费用总额。
一直以来,矿石资源受制于人是我国钢铁企业成本高企的一大重要因素。而在国际市场整体低迷之际,去年武钢果断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抄底,以较低的投资额度锁定海外权益资源量数百亿吨,小投资换来大回报。
据悉,目前,武钢已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拥有矿石资源量最大的企业。国家相关部委已将武钢海外资源认定为国家战略资源。2012年,武钢运回权益矿780万吨,海外资源板块实现利润4亿元。
钢铁行业面临的市场寒冬,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考验。低成本制造,也是对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考验,经受住这些考验,企业就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
核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