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建设等下游环节将获快速发展
在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看来,青海等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在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未来特高压、超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的进步,青海丰富的光伏电量既可长途输送到东部地区,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可就地解决负荷利用,优先满足本地工业化需求。”石定寰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2011年出台的光伏标杆电价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光伏装机开始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全国实现光伏装机量4.5GW,同比增加64%。而作为光伏装机第一大省的青海也实现了装机量的快速增长。据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景雄透露,目前该省光伏发电投产规模为213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6.7%,其中绝大部分为大型光伏电站。更加显示其光伏雄心的是,根据规划,青海省2015年光伏装机将达500万千瓦。而近期也有消息传出,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目标已由原来的2100万千瓦提高为3500万千瓦。
分析人士认为,青海及全国光伏装机目标不可谓不高,但其如期实现也有着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面对海外市场的严重萎缩,占据全球光伏电池组件六成以上份额的中国政府必将在启动内需市场方面施以援手。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周凤起有着深刻认识。“目前所说的光伏严重产能过剩集中于电池组件等上游环节。”周凤起对本报记者说,“而在下游市场如大型光伏电站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远远没有过剩,随着政策支持方向的调整,前述下游环节必将获得快速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企业在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参加此次活动的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如此。据追日电气董事长陈建国介绍,该公司EPC总包建设的青海省聚亚20MW光伏电站项目使用了由其自主研发的核心电气设备。另外,其独家开发的Magic System兆瓦级逆变能量优化系统,通过高原型专用逆变器、Magic Bracket可调支架、Magic box等多种系统设备集合,大大提高了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据测算可提高发电量10%左右。
电网大比例接纳光伏仍为全球难题
尽管大型光伏电站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在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眼中,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对实现我国电力低碳化、清洁化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但“在实现大比例接纳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控制成本”,是全球电力发展的共同难题。为此,她认为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是必须加强规划、建设方面的发展协调。蒋莉萍对记者进一步解释称,“具体而言,是指加强电源项目与电网规划建设之间、变动性电源(风电、太阳能等)与常规电源(尤其是具备可调节能力电源)之间的协调。”
“其次,要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蒋莉萍表示,这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预测技术、大容量输电技术、智能用电互动技术、系统控制与调度运行技术、储能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同时,还应注重从双向提升“友好性”,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具备接近传统电源的“负荷跟踪”能力,提高常规可调节电源的运行灵活性和调节能力。
此外,蒋莉萍还特别指出,必须加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电力系统。“随着太阳能光伏等发电技术大规模开发应用,未来能源供应及消费格局将呈现显著的以电为中心的特点;电力系统(电网)在能源系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蒋莉萍告诉记者,“这需要通过加强调峰电源建设及能力提升、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构建跨区大电网以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等方式来实现。”
老生常谈的标准缺失问题也成为参会代表的热门话题。“从最初的可研报告到涉及、施工、并网、运行维护各环节均缺乏统一标准,这成为许多光伏电站刚刚投运便事故不断的重要原因。”一位与会人士对记者说,“为此,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电网公司以及发电、设备制造、设计建造等企业,兼顾各方利益出台完善合理的行业标准。”
此外,对于某些西部省份推行的保证金制度,与会企业也多有诟病。以青海省为例,为了规范市场,去年起该省发改委制定了“保证金”制度,即按照100万元/兆瓦收取,也就是说,申请一个20兆瓦光伏电站,需要先向当地缴纳2000万元保证金。一家在该省投资电站项目企业对记者抱怨道:“企业就是靠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就像血液对于人体的关系,企业的‘血’都干了,还靠什么去投资?”对这一不合理制度,多家在青海投资光伏电站企业建议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后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