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对我国能源装备三十年来取得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肯定,并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张国宝表示,能源装备企业要取得快速发展,一是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二是要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三是要提高用户对自主装备企业的认识、认识水平和认同程度。四是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组织协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在会上表示,通过西气东输重大工程建设有力推动了我国能源装备的国产化,西气东输系统工程建设直接拉动国内钢材、设备、材料、施工及天然气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相关投资8000多亿元。
会议同期,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能源装备年鉴》。该年鉴在筹备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的关心、支持。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亲自为《中国能源装备年鉴》作序。
据介绍,首部《中国能源装备年鉴》在编撰过程中,经过能源行业专家、学者以及能源装备领域企事业单位的推荐,遴选出一批能源装备界优秀人物。曾培炎和张国宝获得终身成就奖殊荣,中石油总经理廖永远、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中机联原总工程师隋永滨、中核集团科技委叶奇蓁获得了杰出贡献奖称号。此外,还评出了一批优秀管理者、科技创新典范人物。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
西气东输工程推进能源装备国产化
近年来,中国石油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以及有关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国家能源通道建设需求,大力推动油气管道重大装备国产化工作,实现了X70、X80钢材、钢管及管件、焊机、吊管机等施工装备,大功率压缩机、球阀等站场装备的国产化,并大规模应用于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等国家重大油气管道建设,推动了我国油气管道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带动了国内冶金、机械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国家能源通道顺利建设。
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以及正在建设的三线,是我国能源输送系统的大动脉,总长接近2万公里,约占我国目前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的三分之一。西气东输一线全长4200公里,钢级X70,管道直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2004年10月全线建成投产,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全长9100公里,包括一条干线和八条支线,主干线钢级X80,管道直径1219毫米,设计压力为12兆帕,年设计输量300亿立方米,2012年12月全线建成投产,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X80管线钢管用量最多、距离最长、输气压力最高、管径最大的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三全全长7370公里,包括一条干线、八条支线、三座储气库和一个LNG应急调峰站,主干线钢级X80,管道直径1016-1219毫米,干线设计压力12兆帕,年设计输量300亿立方米,2012年10月开工建设,是国内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的大型输气管道工程。
西气东输系统工程建设直接带动国内钢材、设备、材料、施工及天然气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相关投资8000多亿元。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使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例提高两个以上百分点。据测算,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每年700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可以替代1.7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粉尘等有害物质排放量574万吨。西气东输大通道的建设对于完善我国油气战略通道、扩大海外天然气引进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我国相关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协调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截至2012年底,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已向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广东等东部沿线地区,累计输送天然气1400亿立方米以上,少排放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不仅有力支持了中东部地区经济建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想工程建设之初,困难重重,管道建设需求量最大的X70、X80钢材和钢管,以及投资最多的大功率压缩机组等装备全部依赖进口,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交货周期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不得不长期依赖国外制造商而受制于西方国家,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中国石油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支持下,立足公司科技资源,联合国内相关行业的优势企业,打响了一场油气管道关键装备国产化攻坚战,实现了油气管道材料和重大装备的国产化。
西气东输工程装备国产化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高钢级管材和钢管的国产化,包括管道线路用X70、X80钢材、钢管、管件等。另一类是重大装备国产化,包括焊接机、吊管机等工程施工关键装备和压缩机、各种阀门以及执行机构等站场重大装备。
在高钢级管材国产化方面,从2000年开始,中国石油就组织国内钢厂、管厂、科研院所等十几家单位开展实验攻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内宝钢、武钢、鞍钢等15家钢厂生产出了X70、X80钢级板材,宝鸡钢管、渤海装备等多家制管企业建成了13条生产线,生产出X70、X80不同壁厚直径1016-1219毫米螺旋焊缝钢管、直缝埋弧钢管,以及适用于特殊地区的大应变钢管,正在开展X90、X100钢材和钢管的小批量试制工作。国内十多家企业具备了生产不同钢级、不同壁厚管道公厕用热弯管、三通等管件的能力,带动了一批企业的转型升级。仅西气东输二线使用X80钢管251万吨,相当于西二线之前全球使用X80钢管20年的总和,西气东输二线干线采用X80钢管、1219毫米管径、12兆帕压力,比双管X70钢管、1016毫米管径、10兆帕压力,节约投资130亿元,降低输气能耗15%,节约施工占地1.44万公顷,总体降低工程投资269亿元。
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从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建设开始,中国石油组织内部力量自主研发了管道全位置自动内、外焊机、间隙可调式对口器、大口径冷弯管机等施工设备,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仅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机就使用了110台套,形成了9个全位置自动焊机组,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8%以上,比手工焊和半自动焊焊接效率提高2-4倍。施工装备的国产化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缩短了工程建设和引进设备周期,为西气东输工程顺利建设提供了保障。
施工装备国产化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站场重大装备国产化却是影响我国能源通道安全的关键因素。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共有50多座压气站,压缩机接近200台,大口径全焊接球阀、泄压阀等关键阀门及执行机构上万台。中国石油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下,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沈鼓集团、中船703所等国内优势企业,实现了20兆瓦级高速直联变频电驱压缩机组、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已推广应用电驱压缩机19台,建成国内第一个全部国产化机组的高陵压气站,并投入商业运行。3台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即将在西三线烟墩站使用。131台球阀成功应用于西二、西三线。国产化设备创产值15亿元,比进口产品价格下降20%以上,供货周期缩短3个月以上,运行成本节约8%以上。
中国石油联合国内企业,依托西气东输工程,实现了高钢级管材、钢管和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彻底摆脱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实现了我国管道建设技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得成功跨越;实现了我国钢铁制造业从大到强的华丽转身;实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转型。油气管道装备的国产化不但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对于发展我国油气管道工业,带动冶金、制管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结这些年在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推进装备国产化工作,有几点感受:一是国家部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实现国产化的关键;二是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导向,是实现国产化的基础;三是建立政府指导,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机制,是实现国产化的保障。正是得益于这些成功经验,中国石油的装备国产化工作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将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要求,认真履行国家石油公司的三大责任,大力推进国产化工作,充分发挥国内行业优势,创新联合攻关机制,为国产化装备提供技术标准、试验场地、优先采购等全方位的支持,全力支持国产化工作,与兄弟行业一道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加快推进国产化进程,全面推动我国能源装备的国产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刘一丁/整理)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能源报社社长李庆文:
我国能源装备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beplay规则 和可再生能源等供应能力均大幅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能源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关联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装备水平和自主制造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我国能源装备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发电总装机和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工艺技术突飞猛进,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还走出国门进入了国际市场。能源装备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支撑我国大幅提升能源供应水平和利用效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
(于孟林/整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
拓宽思路 做强装备民企这块蛋糕
能源装备业要发展,应该认识到以下问题:第一,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关系,有很多规律我们应该去探讨。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政府希望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强,不断在推进工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想有更好的前景,目标是共同的,但怎样做能够互相配合,是有规律性的。另外,不能搞垄断,这是降低效率的。同时,在配套设施方面,有些东西需要以国有大企业为主做,而相关配套的东西应该让民营企业去做,就像石油行业可以是大企业垄断,因为石油有很大的风险和地缘政治因素,但是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公司在服务领域也可以有很好的表现,这些我们国家还没探索出来。再加上一些环境,比如很多国企找民营企业去投标,首先就被怀疑,因为还不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大家都要很透明,民营企业也要自律自己的市场行为。
第二,要把眼界放开。能源装备业的发展要和新兴的技术趋势结合起来,
发展出特色。我们的企业总体自主创新水平比较低,但是要用放大镜去看,又会找出来很多优秀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哪些方面创新,也是我们要探讨的。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团结奋进,找准各自的位置,这才是中国的能源装备企业的未来。
(姚海棠/整理)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
民企不要自卑
国企不要自大
国家能源局自成立之时,就把依托重点工程组织重大装备国产化作为国家能源局的重点。
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对于民企和国企,在政策上没有不同,不看企业的性质,只看在重大技术装备行业里可不可能做出贡献。
目前我国重大装备在很多能源领域结出硕果,民企在里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很多民企都在重大装备里有一席之地,而且企业发展得非常健康。比如核电领域在泵、阀及U型管等重要设备制造方面有很多民企进入。
所以,民企不要自卑,国企不要自大。国家的发展肯定会给装备制造业带来很大一片天地。企业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搞好自主创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贾科华/整理)
中船重工总经理助理、重庆工业分公司总经理、重庆海装风电公司董事长杨本新:
推动能源装备产业发展
实现向高端制造业转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是我国十大军工集团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造船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到目前为止,集团已经有60家成员单位参与我国能源装备研制工作,其产品几乎涉足了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风电、核电、水电、火电、输变电、石油石化、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依托国家各个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进行研发的机械装备,广泛应用于风电、核电、水电火电、环保等领域,可以说中船重工完全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为发展我国能源装备作出积极贡献。
中船重工积极推进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的能源装备产业,风电产业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风电装备可以说是船舶动力推进系统的“逆向系统”,欧洲风电制造商大多都有造船背景,全球最权威的风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规范由德国船舶检验机构——德国船级社制定,并由其检验和验收。集团旗下的海装风电,是专门从事风电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部唯一授权组建的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衷心的依托单位。经过近十年的成长,已经成为风电装备市场上的一支有生力量。
坚持战略引领,自主创新。主要是坚持用军工技术的沉淀和行业优势,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坚持走稳、走好、再走快的军工发展模式,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以国内外前沿技术为导向,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水平,先后开发出了适应我国各类气象环境条件的风力发电装备和机组。其中,最新研制的5兆瓦海上风机,已经并网发电,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1叶片是目前同类产品中最大尺寸的叶片,产品适用范围涵盖我国90%以上的海域,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们将风电产业列为集团重大非船支柱产业,提出以整机带动零部件,以零部件促进整机的发展模式,打造风电机组产业集群所有的范围,为我们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坚持五大融合,助推发展。主要做法是军民技术融合,集团在海洋军工技术方面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积淀。产学研融合,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比较长期的技术合作,包括实现成果的转换。
坚持科学规划,稳健崛起。在我们发展过程中,发展新的能源装备,一般来讲按三个步骤做。一是稳做局。主要方式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一系列的开发,做好产品布局,比如南北布局、海陆并举、内外结合,扎扎实实奠定发展基础。二是快速崛起。主要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显著提高装机容量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从国内走向国际,从陆地走向海洋,实现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创国内外知名品牌。三是誓做强。力争跻身国内风电前三强,成为国际风电知名品牌和国际化的风电产业集团,实现海纳百川、装备天下的宏伟蓝图和愿景。
集团还根据能源装备发展的需要,专门编制了集团能源装备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发展整体优势,突出重点领域,加强内外联合,推进成套供货,加快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开发一次能源装备、二次能源装备、beplay规则 及节能三大能源板块。重点围绕做强海洋工程装备、煤炭装备、石油石化装备、风电装备和核电装备,重点培育水电装备、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生物质能利用装备以及节能装备,预先投入发展可燃冰开发利用设备、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等设备,强力推进高端能源装备稳健快速发展。中船重工将在振兴我国造船工业和海洋工程的同时,立志推动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实现能源装备向高端制造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