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的变迁可谓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2006年,尚德成功赴美上市,施正荣由此上位中国新首富的同时,也引来整个光伏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去年以来,国内整个光伏行业阴霾一片,尚德也不免首当其冲。截至今年3月份,该公司的负债总额已达到35.8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1.8%,市值从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到如今的1.49亿美元。窥一斑而见全豹,如今的整个光伏产业,正值多事之秋。
而就在尚德开始启动破产同日,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与英利在北京签署了深度战略多边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未来三年,英利将以优惠长单客户的身份采购保利协鑫的硅料、硅片来匹配未来的产能需求,保利协鑫在以优质的硅料和高性价比的硅片产品保障供应的同时,采购英利高效组件应用于海内外光伏电站建设。可见,光伏产业动荡已经开始,各大光伏巨头,都在寻求自己的出路。
政策有待消化
尚德的变迁不仅是一个公司的兴衰,从新兴产业到深受产能过剩桎梏,光伏产业历经磨难,两会期间,多位代表进言献策,多份提案都旨在解决产业危机。
很多业内人士都对国内市场寄予厚望。除了建议尽快推出适合国内应用的相关技术和建筑设计外,多位人大代表也对政策层面上解决补贴和剩余电量上网销售的问题表示了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陈康平的观点是对光伏产业仍要加大政策扶持。他建议,出台相关法规,确保合法光伏电站的并网、运行发电,及时发放电站补贴。同时,要完善分布式电站的相关法律法规。
其实,自从光伏遭遇双反以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助光伏产业度过危机,此次两会上代表的提案也多是关于加速国内市场开启过程和期望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可实际上,政策和预期都是好的,国内市场是否真能如人们希望会“快速”开启,恐怕还有待观瞻,毕竟所有市场流通渠道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过程,而如果要保证结果足够健康,这个过程就必须要经过各种磨砺,这种磨砺,最终都将换算成时间。国内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龙头企业高管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确实会对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能加快国内市场的开放,但政策的明确和完善还需要一个适应期,出台之后具体吸收和消化也仍需过程。”
行业自救是根本
可见,政策对于行业来说也只能是辅助,而资金支持也同样。曾经春光明媚的尚德4亿美元的融资可谓财大气粗,却如今也嘘声一片。抛去一切外因不提,企业本身的关注点和努力才最为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锦州阳光董事长谭文华在谈到此问题时就表示:行业自身首先应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以适应农业、交通、建筑行业的使用。很多业内专家也指出,除了政策上的倾向之外,产业本身自救也尤为重要,最为紧要的,是转变观念,从之前的规模效益尽快过渡到技术效益上来。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们基础的研发工作做的还不够,过去都是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直接采购原材料和技术设备来搞生产,现在我们要逐步从规模效益过渡到技术效益。去年12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目前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要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品。”
技术革新本应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光伏行业整体产量过剩的背后居然是极不平衡的技术短板,企业急于解决库存而忽略技术更新便使之形成了一个无休止的死循环。从光伏企业本身来说,尽管政策形势有利,却也少不了迎来一轮“腥风血雨”的洗牌,尚德或许只是个开始。孟宪淦说:“国务院会议也表明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解决产能过剩和市场过分依赖外需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兼并重组、深度调整是避免不了的。”可见,光伏产业若想安度此次危机,政策只是辅助,努力自救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