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斌: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大角度来看,从长远来看,由于中国未来城镇化将走一条新型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绿色、低碳,那么城市的能源消化将逐步的向太阳能或者是生物能等清洁能源转向。显然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内需这一块,我想光伏产业的前景是光明的。也就是说由于国外欧美等国家他们采取的不平等的贸易政策、贸易壁垒,我们的光伏产业产业遭遇这种突如其来的寒冬,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规划包括新兴产业规划实质性的推进,光伏产业已经开始踏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了。
从短期来看,前景好不等于一举突破中国光伏产业当前的困境,毕竟很多的规划落实还有时间的问题。另外城镇化这一块大蛋糕总是会慢慢成长,而且作为行业积累过剩的巨大产能,也不可能一下消化掉。另外就是由于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像分布式发电等具体的技术性问题,它的成本包括清洁化的太阳能发电与传统的发电行业之间结构性的矛盾,都需要消化的时间。
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如何融入到城镇化里面呢?
马庆斌:我想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措施,一个就是制定更为合理的光伏产业的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条件,不能仅仅就某一个或者几个企业而转变未来的整个产业。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从目前来看,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多的从公共领域着手,比如说政府的办公楼、学校、医院等等,可能更加容易用光伏类的产品,从这个领域着手可能更容易切除。第三就是要破解成本的问题,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让光伏的发电上网,通过这种让差价全网分摊的办法,很好的减轻了财政压力。第四个举措,就是光伏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我们还要基于现实继续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强化对国外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我想还要加快对非洲、东南亚等新型经济体加工环境的转移,绕过贸易壁垒。最后一个措施,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要大胆的淘汰低端的企业和技术,同时鼓励企业向更加适合产业发展的区域集聚。
我想对于光伏产业来讲,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仅仅靠国家的财政和政策的扶持,依然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马庆斌,山东泰安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现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曾就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属的城镇发展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全球化、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研究,在区域与城市战略、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
曾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等权威杂志、《智库报告》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康晓光、马庆斌)。
主持、参加国家“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城镇化战略研究”,国家财政部课题“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课题“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研究”,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联合国儿基会“汶川地震震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恢复评价”“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度创新研究”以及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非农就业”等数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