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年底,国内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先行者、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就把自己位于上海西南角的一处住宅的天台改造成一个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如果政策、管理和价格杠杆到位,再过两到三年,建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将会成为一个趋势。
“各位朋友,我家光伏电站发电量超过自电站投运以来我家所用电网电量,正式进入用电不花钱时代,向各位报喜!”
个人每年发电3000度
上月,国内首个成功并网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站长”、青岛居民徐鹏飞群发了这条手机短信。
所谓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小规模发电模式。在国外,美国、日本、欧洲等地都已经得到推广。
去年,国家电网宣布向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打开并网大门,正是这一政策出台,让青岛居民徐鹏飞修建起国内首个成功并网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
“我本身就在光伏行业工作,一直想弄一个小电站。”徐鹏飞说。
随后,大连、北京、天津、烟台、上海、宁波等地陆续出现一批敢吃螃蟹的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光伏行业的背景。不过,这些吃螃蟹者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家庭光伏电站“第一人”。
早在2006年年底,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就把自己位于上海西南角的一处住宅天台封闭改造成一个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作为国内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先行者,赵春江也一直是许多人的借鉴对象。
“我觉得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是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地区百姓的收入是可以承担起的。”赵春江说。
在赵春江的这个小电站里,有22块太阳能电池板,容量共2.992千瓦。它们略微倾斜,与水平线成25度夹角——这是上海地区全年平均接收阳光最充裕的角度。
从2006年12月15日开始发电到现在,六年多来,发电总额为19000多度,每年发电都是3000度多一点。测了六年,偏差不超过5%。
赵春江告诉记者,按照日本的统计,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耗电量大体在3000~4000度之间,上海及附近地区生活水平和太阳辐照量与日本相似,一家安装3~4千瓦太阳能电池就够了。
个人建发电站先要说服邻居
几年前,赵春江的小电站就曾引发社会关注,来咨询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但赵春江却告诉那些有意效仿的人,现在还没到时候。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这套系统没有装蓄电池,发电时间段里在支撑完家庭利用后,多余的电量通过计量电度表汇入大电网。因为当时电网系统只支持单向收费,赵春江的小电站向电网输送多少电力,就意味着要付多少电费。
“前后有4年半时间我在倒贴钱,不过,做实验本来也要花钱,就当是试验费。重要的是获取宝贵的数据资料,未来在上海推广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肯定要用到这些数据来计算投资和回报。”赵春江笑着说。
与前辈赵春江不同,得益于国家政策,徐鹏飞并没有遭遇赵春江的“赔本”尴尬。从申请到完成用了不到20天。然而,徐鹏飞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安装于公共空间的发电系统需先取得邻居的同意。
徐鹏飞家所住的单元,楼顶装满了热水器,他不得不去打隔壁单元的主意。而且必须取得邻居同意才能装。隔壁单元有21户,其中一户长期不在家,去了几次都没人,花了三周多的时间,取得了其他20户的同意。
一开始,邻居们不明白徐鹏飞想做什么,有些邻居更考虑到噪音和辐射的问题。但徐鹏飞是有备而来,他把国家相关政策打印出来,针对邻居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想好了答案,还颇有策略——先把顶楼的邻居说服,再去说服楼下的邻居。
就这样,少则上门两三趟,多则奔波四五趟,徐鹏飞最终“攻克”了这个难题。装机总容量2千瓦的9块光伏发电板终于装在了隔壁单元的屋顶上,除了徐鹏飞家自用,富余电力卖给青岛电网。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也表示,在中国做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最大的问题就是屋顶,“大多数人不是住别墅的。而屋顶是公共区域,由此产生系列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决。”
2万元建站15年收回成本
赵春江认为,现在差不多是到推广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时候了。
“2006年是太阳能材料最贵的时候,那时2.992千瓦的容量光硬件就花了12.2万多元,还是打折的,没计入安装费和设计费。到了2012年,3.7千瓦的容量,材料费、人工等费用在内是6.5万元。”
赵春江认为,在中国沿海地区,老百姓的经济能力已经可以承受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都有这个实力。
徐鹏飞的那座装机容量2千瓦的小电站,全部投资是2万多元。
“支架是我自己设计的,大概省了几千块钱。”不过,徐鹏飞的小电站没有装储能系统,“并网后,白天多发的电卖给电网,装蓄电池的话成本太高,我可能会赚不回本来。”
虽然投资总价可承受,但对普通家庭来说,成本回收期偏长仍是推广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阻碍。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向部分政府机构、相关光伏发电企业下发《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意见稿,对分布式发电和大型地面电站发电进行了区分,分布式发电电价补贴为0.35元/千瓦时。而这一补贴标准低于业内预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记者:“你每发一度电,政府补贴0.35元,对居民来说不很合算。我们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工商用电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各地工商用电价格普遍超过1元。”
徐鹏飞估算,自己的小电站的成本回收期大约是15年,使用寿命最少25年,也就是说大概有10年左右盈利。
孟宪淦认为,政策制定者或许有更高层次的考虑,补贴标准较低是为了避免大家一拥而上,“现在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还不适宜做得太多太滥。目前介入的那批吃螃蟹的人,基本上是本身有一定条件、愿意去承担一定风险的,等他们取得了经验,才有助于广泛推广。”
不过,孟宪淦也表示,在不远的将来,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会成为一个趋势。赵春江预计,在2~3年之后,太阳能发电和火电成本价格将会持平。
日本科技控:
环保且可地震后“自家发电”
定居日本的胡女士,5年前在家中安装了光伏电站,“看到很多独户二层楼式住宅屋顶上装了,本着环保目的,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胡女士居住的成熟街区,自家发电普及率大概有5%。“311震灾后建的新街区普及率更高些,很多房地产公司在建房的同时就装载光伏发电系统,把这个当作卖点。因为震灾后有过一段限电时期,自家发电就不受影响,所以人们对自家发电的认知率和关心度都有很大提高。”
同样是考虑到成本,胡女士家也没有安装蓄电池,白天发电除供自家使用外,剩余发电量由电力公司收购,夜晚无法发电或雨天发电量不足时,从电力公司购买普通电,买卖切换全部自动。
胡女士告诉记者,在施工费用方面,日本政府有特殊补贴,申请后得到了约占总费用10%的现金补贴。而电力公司收购的自家发电价格由国家统一设定,高于自家从电力公司买电价,中间的差价盈利,用来收回最初的施工成本。“计算下来,大约8~10年能收回成本,之后便是单纯盈利。”
“5年下来,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发电自给率是100%。与此同时,显示屏上还有为地球节省了多少石油和减排多少二氧化碳的模拟数据。虽说是模拟数据,但看着也比较激励人,有种没白装的喜悦感。”胡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