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装配线上每增加一台机器人,我们就越迫切需要对此做出回应。”德国劳动研究所所长克劳斯·齐默尔曼的这句话不是提醒富士康的竞争对手,而是警示所有期待“制造业回归”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
就在5月,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的奥巴马在迈阿密发表演讲,鼓励私人企业与资本投资美国基建,为当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并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有趣的是,就在他演讲的时候,一阵风将奥巴马身后一辆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吹掉,露出了一家中国企业的商标。
过去,欧美的制造企业将工厂从欧美搬到人力更密集、成本更低的国家,比如中国。而现在,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地区比如越南、印尼、孟加拉正在按照原来的轨迹,引 导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方向。但是,当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以机器人替代人力更为划算时,这条轨迹也许会发生逆转。留在中国,还是回归欧美,要交给自动化生产程度来决定。
“使用快速、准确和可靠的高级机器人与人类协调工作,巨大的生产力带来更多收益,劳动力成本可以轻松收回,这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双赢的。”机器人制造巨头ABB机器人业务单元中国区负责人顾纯元说。在自动化生产的浪潮之下,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在生产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一种从低工资生产者向高端生产商转变的趋势正在形成。
如果说苹果将iMac的组装回流还不足以让富士康们伤筋动骨,那么,iPhone回家的诱惑则必然会震撼这座代工帝国的大厦。早在去年5月,蒂姆·库克在All Things Digital会议上就曾透露,他希望苹果产品能尽可能多地回到美国境内生产,而且会利用影响力克服成本劣势。
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是富士康克服人力成本这一难题的最好方式。“如果机器人计划实施成功,富士康将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实现全球化布局。”富士康一位具有国际经验的台籍人士表示。
为全球市场生产更先进的产品
“西方国家还没有意识到自动化的影响”
今年3月,苹果与富士康签署协议同意为生产iPhone、iPad及其他产品的中国组装工厂中的120万工人改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增加工会代表以及改善健康和安全条件。
许多观察人士对中国制造商不得不缩短每周工作时间和改善劳动条件感到欣慰,并乐于看到工人工资提高。其他人则将大型跨国公司向工人做出的这一重大让步视为一个不错的新闻故事。但克劳斯·齐默尔曼认为:“所有这些观点都未能理解这一协议更为广泛的重要性,我们正在见证中国工业战略的重大转变。”
这种转变演化为数字会更清晰可见。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为3500多台,而到2011年时,这个数据已经跃升为7万多台。2012年机器人在中国的销量高达2.26万台,同比大增51%,而美、德等国的比例均在40%以下,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预测,2014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将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市场的需求量可以从另一组数字中体现出来”,顾纯元介绍,“全世界的自动化实现率为55点(每万名工人中,有55个人拥有机器人),中国现为21点,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比重135~339点,还有很大差距。”
市场需求背后的推动力量恰恰来自于制造业的升级。克劳斯·齐默尔曼分析,中国领导层及民众都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人口可能会未富先老,但人口法则几乎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一个经济创造的收入水平及其整体增长路径。它希望看到薪资水平增长,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国内消费,还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企业为全球市场生产更先进的产品。
在iPhone或iPad的最终售价中,中国劳工成本仅占1%~3%。对这一极低比例进行大幅提升是中国的目标,也是所有工业部门战略抱负的核心。经营大规模的组装工厂不再被视为确保中国经济未来的可行途径。为了实现目标,中国需要训练有素、待遇丰厚和干劲十足的工人,使用机器人从事繁重低级的工作符合这一战略。
当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生产越来越先进的产品时,发达国家会受到什么影响,近10年前在学术界曾有过争论,参与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但他们当时预计这种情形几十年内不会变成现实。
个人化生产代替大规模生产
人工智能让制造业更人性
被谷歌称为“第一款社交流媒体播放器”的NexusQ是一个平底的球状体,环绕着它的LED光带可以随着你播放的音乐而闪烁,给你的客厅制造迷幻色彩。在NexusQ底部有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美国设计和制造。”
NexusQ可以将电视机或家庭音响系统接入云计算服务,从而播放视频和音频内容,其中所有零部件几乎都是由美国制造的。负责该设备开发的工程师介绍,他们在美国中西部找到了锌金属底座生产商,还从南加州找到了塑料零件供应商。
“我们太久没有在美国本土制造产品了。于是我们想,‘为什么不试试美国制造,然后看看会是什么情况呢?’”谷歌Android团队负责人安迪·鲁宾说。结果是,299美元的售价让NexusQ比平板电脑Nexus7还要贵出100美元。
除了谷歌之外,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曾指出,“外包”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已经基本过时。改变这些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而是影响未来制造业的三大技术:机器人、材料、3D打印。
机器人不再像是过去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类人机械,而是通过软件远程控制的专业机电设备。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强大,这些设备的功能也日益先进。现在,机器人的能力已经足以进行外科手术、挤牛奶和军事侦察,驾驶战斗机也不在话下。像Willow Garage、iRobot和9th Sense这样的公司已在出售机器人开发包,极客大学生和开源社区则在开发更加先进的应用。次时代机器人很快就能比人类劳动力更便宜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令许多中国工厂目前使用的设备相形见拙。
同时人工智能也让机器人越来越聪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即使比不上真正的“人脑”,至少在某些方面能与之匹敌。IBM的机器人Watson战胜电视智力竞赛Jeopardy的冠军,背后依靠的正是人工智能,谷歌的自动驾驶的汽车、Siri等语音识别技术以及Facebook的面部识别软件Face.com的基础同样是人工智能。
硅谷奇点大学人工智能研究生课程的负责人内尔·杰克布斯坦认为,人工智能将融入制造业并令其更加“人性化”:我们可以在AI设计助手的帮助下,在家里亲手设计属于自己的产品。未来甚至会出现“创造者经济”,大规模生产将被个人化生产代替,人们从网上下载设计作品并进行改造,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设计。我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公共制造车间里将这些设计“印制”成产品。
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
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机器人能够对平衡世界制造业经济产生影响。”这是伦敦咨询公司MetraMartech早在2011年提交给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报告中做出的预判。报告认为,机器人的应用效果是重新平衡了世界制造业的经济,使传统的劳动率的国家提高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更大的竞争力导致工业产品的销售增加,从而增加了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为了确保这场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重夺制造业大国的标杆,2009年至今,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税收优惠政策等多项措施来提振美国制造业。今年更是在国情咨文中将制造业放在核心地位,指出首要任务是使美国成为新的就业和制造业的磁极。
当行业升级为国家级战略,企业的跟进也获得了更多动力。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近日就宣布即将推出“机器人裁缝”,由电脑控制的自动缝纫机可以替代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设计好的衣服,“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工人竞争。”这家服装公司创始人史蒂夫·迪克森说。
《华盛顿邮报》预测,这种工业机器人引领的新型产业革命,让美国企业可以就地设立商店,创造各种产品,代表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再工业化”的主要方向,能彻底改变“美国制造”的命运,能够实现更低的成本,从而可以打败“中国制造”。
在美国宣布斥资10亿美元创建15个新的先进制造业创新研究机构后,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分析家PhilipShapira认为,这样的数字还是太少,相比之下,德国拥有60个致力于技术和制造业创新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
眼下,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研发出一些令人惊叹的机器人新技术,并已在商业上具有可行性。美国和日本在研究和发展领域一直领导着机器人技术革命,高级机器人在速度、准确性、可靠性和在部分领域的机器智能决策能力方面都展现出超越人类能力的操作性能。“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有70%被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等巨头占有。”顾纯元说。
“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看待高级机器人的存在,是敌人还是朋友?”美国新泽西技术学院机械及工业工程系教授PaulG.Ranky说,“一些工人、管理者错误地认为昂贵的机器人是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对手。而且机器人不是独立的,它们必须能纳入系统并良好运作,而建立这样的系统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