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出口量逐月攀高,出口均价大幅回落。今年以来,我国太阳能电池月度出口量持续环比增加,6月当月出口5738万个,同比增加34.2%,环比增加9.5%。与此同时,出口均价大幅回落,6月当月为每个14.5美元,同比下跌46.8%,环比下跌9.8%。
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主导地位。上半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太阳能电池2亿个,增加65.7%,占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78.6%;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4962万个,增加4.2%,占19.7%。
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主且增长显著。上半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太阳能电池1.8亿个,增加58.9%,占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73.1%;民营企业出口6174万个,增加28.2%;国有企业出口598万个,减少23%。
对欧盟出口大幅减少,对日本等新兴光伏市场出口倍增。上半年,我对欧盟出口太阳能电池6296万个,减少34.5%;对日本、香港、韩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出口3825万个、2699万个、2892万个、3012万个和2641万个,分别激增3.6倍、1.5倍、1.1倍、1.4倍和1.4倍;上述六者合计占同期我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85.5%。
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约合1665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面板和相关部件,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量的70%。而中欧光伏双反案也因此成为中欧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摩擦、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2012年,受到“双反案”影响,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显著减少,出口额为233亿美元,同比下降35%。时隔一年,贸易壁垒冲击未能烟消云散,尽管在日本、南非等光伏新兴市场的旺盛需求带动下,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回升,但出口至欧盟的太阳能电池仍大幅减少34.5%,较去年同期下滑32.9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整体出口均价以及出口值都明显下滑。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存在不少隐忧:
首先,产能过剩依存度过高,迫使企业低价竞争。太阳能电池市场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多晶硅价格下滑,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我国80%以上太阳能电池产品依赖出口,其中近70%左右出口到欧美市场。产能过剩、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以及贸易壁垒多重因素迫使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只能维持低价竞争态势。
其次,产业外贸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导的太阳能电池,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4.3%,而出口量仅19.7%的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比却高达52.4%,量价对比悬殊,一般贸易出口均价远远低于加工贸易,自主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发展模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同时又缺乏一些高新制造产业的支撑,因此我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高端设备需大量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太阳能电池用配套原材料也未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这种现状导致我国光伏产业被打上“代工车间”的烙印,也就是来料加工装配。
除欧盟外,美国、印度等都对我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早在2011年10月,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初裁税率合并达35%~255%。2012年9月6日,在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组件、电池及硅片进行反倾销调查之际,印度也已经正式对我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美及印度等主要出口国家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我国整个光伏行业的造成致命性和毁灭性的的打击。
由此可见,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受困,内需有待启动。加大我国太阳能电池应用,开发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从而降低太阳能电池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加快转变太阳电池乃至光伏产品的贸易发展方式;研发自主性太阳能电池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尽量避免国际摩擦再升温。以上,可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