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需要专业标准支撑
——深圳低碳技术研讨会议侧记
□ 本报记者 傅江平 通讯员 梁枝文
近日,深圳市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召集了一场低碳技术研讨会,研讨会指出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是一种必然趋势,“碳足迹”、“碳交易”等一系列新的理念将植入企业产品属性中,在欧洲和澳洲的各大企业“碳管理”已经开始普及。中国企业想跟上步伐,相关标准的引进和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目前普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低碳发展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欧盟、日本、澳洲的产品已经开始实行了碳管理的第一步——产品碳标识。产品涵盖食品、饮料、建筑产品、衣服、日化用品、灯具、餐巾纸等,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环境下也面临着同样的要求。
产品的“碳足迹”的认证需要专业标准来评测,目前国内还没权威的标准出台,主要是引进英国的PAS2050和国际上的ISO14067标准。“我国‘碳’标准正在紧急的制定中并伴有一些相关的低碳激励政策出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房庆说道。
虽然通过“碳足迹”认证可以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意识,但一些仍我行我素的企业或“碳足迹”既定很高的企业(如钢铁)如何来约束呢?他们就需要花钱买进超出指标的那部分碳权份额进行抵消。这就要涉及到“碳排放权交易”这一新兴的金融产品。《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碳排放权已成为新的类似股票的环境金融产品。目前,“碳交易”标准体系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深圳在10月29日通过法制办网站公布了《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征询意见11月14日截止。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一个正式启动交易的碳市场,《办法》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也是目前为止最详细的碳市场试点设计思路,是深圳改革高质量的体现。
《办法》的出台不仅让企业和家庭的节能减排变得有据可依,同时可以吸引人们的投资,不仅可以取得回报同时也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达到双赢。《办法》第三章,就企业每年碳排放的量化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企业自行申报以后还要委托第三方审查。
“虽然,全国性的碳交易标准尚未出台,但针对性的出台了相关政策。”房庆介绍道:“一是税收激励:对节能节水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对环保准用设备优惠;节能服务企业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优惠。二是对企业进行电价激励:实行差别电价,执行节能减排的企业电价进行优惠。对不执行节能减排且排量增加的企业进行梯度加价;对耗能超过标准一倍以上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
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低碳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逆转。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给我们企业带来巨大的考验。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及早更正自身的发展模式。更正就必须要有依据,但一味地参考国外经验也不符合自己国情。德国的法伯和彼得森教授在传授德国经验的同时也给中国提出了建议——简化出来就3个原则:自然;时间;公正。《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