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国能源消费保持前几年8.9%的增速,2020年能源消耗将达到79亿吨标准煤,占目前世界能耗总量的一半。”中国工程院的研究引人深思。
这不是危言耸听。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已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的资源环境禀赋下,满足79亿吨标准煤的庞大需求,完全依靠国内供应不可能实现。节能无疑成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首选路径。
节流与开源同等重要。拧紧能源过度消费的龙头,改变粗放发展方式,降低单位GDP能耗,也是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如何用好节能工具?结构、技术、制度三把“利剑”必须同时出击。
结构节能需要工业体系的系统优化。现阶段,粗放的发展方式和“偏重”的产业结构使我国能源消费居高不下。据统计,能源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四大高能耗产业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创造了一半经济总量的第二产业消耗了75%的能源。
研究认为,降低第二产业1个百分点,相应提高第三产业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降低1个百分点。因此,以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为主要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节能,可谓正当其时。
技术节能不仅是能源的节约,更是能源的开发,需要国家和企业不断创新节能技术,降低家庭、工业、建筑、市政设施、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
“废品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技术节能还要充分挖掘散落在角落里的资源,让每一种资源都能物尽其用。技术节能没有边界。
制度节能则是节能理念落地的有力保障。欧美国家有成熟的节能管理制度、经济激励政策及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就我国而言,除了要引导全民节能外,更为关键的是完善市场定价的能源产品价格机制。
《决定》提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目前,国内资源产品定价机制尚不完善,价格尚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要强化以价格要素为杠杆的调节方式,在满足合理需求的同时,让过度消费者为能耗埋单。
结构、制度在不断优化,技术在不断进步,节能也因此成为最大资源。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聚焦节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支撑下,节能之路永无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