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之时,我国碳交易市场再发新枝,4月2日,湖北省将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湖北省也成为全国第6个开放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省市。
但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要想渐入佳境,参与企业还需优化碳交易战略。
2013年被称为我国碳交易“元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中,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5个试点都已于2013年陆续启动。湖北省碳排放交易开闸后,另一个试点重庆市也将于今年挂牌交易。
“在这7个试点中有北京、上海、深圳等比较发达的城市,都已于2013年启动,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试点随后启动,也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可以更好地为全国范围内展开碳交易工作在做准备。”安永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陈晓燕如是说。
在这些试点城市,参与碳交易试点的企业多为耗能大户,钢铁、化工、水泥、汽车制造、电力、有色金属、玻璃、造纸等高能耗行业被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以湖北省为例,该省以能源消费量来界定纳入企业,范围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6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数量有100多家。
对被纳入碳交易试点的企业来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它们都成了碳排放交易平台上的重要角色。面对碳交易,是消极被动喊着“狼来了”,还是主动应对认识到“钱来了”,规划好碳交易战略都成了企业必须采取的措施。
每家企业在试点的合规期内会收到免费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如果这一碳排放配额低于企业在合规期内的碳排放量,企业需要在碳交易所购买差额;如果得到的配额高于企业的碳排放量,该企业可在碳交易所对剩余的配额进行出售。
由此可见,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一些企业拿钱向另一些企业购买减排指标,多排放多付钱,以市场机制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
简言之,减少碳排放能赚到钱,多排放就要自掏腰包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或者接受罚款。在这7个碳试点城市中,大部分都有处罚规定。如果企业超出碳排放配额进行碳排放,将受到碳交易市场均价2倍至3倍的处罚。
除罚款外,上海市还规定,非合规企业可能难以获得扩大产能的政府批准,也可能无权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
可见,企业作为核算与报告的微观主体,提升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
但陈晓燕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我国的碳交易试点刚开始不久,对企业来说,如何做好碳资源管理,优化碳交易策略是之前未遇到的问题。她说:“企业要满足合规方要求就需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会涉及到企业的运营、财务、法务、人力资源、IT等多部门,需要系统地统筹。”
对此,洲际交易所集团IC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认为,我国的碳交易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即便是最早开市的深圳市也还不到一周岁,企业应该在摸清自己碳家底的前提下,管理好自己的碳资产,参与到碳资产管理和价值追求的过程中来,并应尽早学会如何对冲碳交易的风险。
其实,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的碳资源管理意识和碳信息披露程度还很低。源于英国的非盈利组织CDP在各国碳信息披露研究中占有权威地位。CDP中国2013年报告显示,在经过富时中国A600指数以及富时全球亚太指数投资权重后,综合列出的中国100家市场价值最大的企业中,共有32家回复了问卷。这一数字虽高于2012年的23家,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CDP中国项目主任李如松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是碳排放交易的关键主体,面对碳交易,中国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但它们的努力离形成一个公平、公正且可持续的碳交易市场仍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