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在研讨会上表示,三峡电站重大装备国产化全面实现,走出了一条依托重大工程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之路。目前,水电已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跨越30年差距
据了解,三峡工程论证期间,国外已有56台单机容量5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机组在运行,其中单机70万千瓦机组21台。而国内已投运水电最大单机容量仅32万千瓦,设计制造能力为30万至4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的水平,相当于落后国外30年。
为了既确保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扶持民族工业,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实行国际采购,走“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之路,明确提出了依托三峡工程,走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实现三峡工程装备国产化。
在15日研讨会上,与会人士不约而同地将三峡工程电站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成绩首先归于战略决策的成功。“政策支持是关键。”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佐林的这一表述颇有代表性。
1996年,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国际招标。这场有着“水电奥运”之称的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设备采购项目,吸引了全球著名水电设备制造厂商的目光,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最终,法国阿尔斯通、瑞士ABB中标8台机组,与哈尔滨电机厂合作;VGS联合体中标6台,与东方电机厂合作。
据中国三峡集团原副总经理杨清介绍,在三峡左岸电站建设中,后期主机国产化率平均已经达到了50%。
2005年9月16日,由中国企业自主制造的三峡左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阶段性成果,设计制造能力跃升至70万千瓦特大型机组水平。至此,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业仅用7年时间,跨越了与国外30年的差距。
据悉,在此期间,三峡集团向两个中标联合体支付技术转让费共计约1635万美元。
从70万走向100万
“在参与三峡左岸电站建设的过程中,
中方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哈尔滨电机厂自主研发了全空冷技术,这在7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领域是一个创新;东方电机厂在右岸电站采用了完全重新设计的机型。从三峡右岸电站开始,国内厂家已经具备同国外厂商同台竞技的能力。”中国三峡集团机电工程局局长张成平说。
2004年3月27日,三峡右岸电站12台机组招标采购合同正式签订。东方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成为签字席上的“主角”,分别获得4台机组的独立设计制造合同,一举从国外企业的“学生”跃升为其“对手”。2007年7月10日,首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哈尔滨电机厂制造的三峡右岸电站26号机组投产发电,其国产化水平达到100%。
此后,三峡地下电站6台70万千瓦机组延续三峡右岸电站合同,其中4台由国内企业供货。今年7月4日,随着最后一台机组投运,三峡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
据三峡集团有关人士介绍,除机组实现国产化以外,地下电站在主变压器、GIS方面也都实现了国产化。不光主要设备全面国产,以往长期依赖进口的关键原材料和铸锻件,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全产业链都实现了国内供应。”曹广晶说。
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表示,做强三峡品牌,推广三峡标准,使三峡水平成为普遍水平,才能达到引领世界的目的。
目前,单机容量70万千瓦以上水电机组多数在我国。除三峡外,已成功应用于龙滩、小湾、拉西瓦等巨型电站。我国在水电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方面都已达国际先进或处于领先地位。
同属三峡集团的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单机容量则将达77万千瓦和80万千瓦。2008年8月28日,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26台水轮发电机组招标采购合同在北京签订,中国企业中标19台,再次成为巨型机组的设计制造主力。
据悉,白鹤滩、乌东德等巨型电站则拟采用百万千瓦机组,目前正在开展攻关研究。“百万机组的研制将继续带动水电重大装备的技术进步。”张成平说。
与此同时,中国水电已编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非洲、南美洲、中亚等海外地区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