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照明里的“杀手”是什么
光生物辐射:主要问题有视网膜蓝光危害、眼镜近紫外危害和视网膜热危害。危害有:光致角膜炎和光致结膜炎、白内障、视网膜灼伤、视网膜蓝光损害、皮肤晒黑、紫外红斑、皮肤老化、皮肤癌等。
蓝光:蓝光危害是指光源的400—500纳米蓝光波段如果亮度过高,眼睛长时间直视光源后可能引起视网膜的光化学损伤。蓝光危害程度取决于人眼在灯光下所累积接收的蓝光剂量。
频闪:有些照明灯存在肉眼难以察觉的频闪问题,会对人的视觉系统有刺激作用,严重影响视力健康,尤其是视力发育期的儿童。而人们长期在闪烁的光线下工作或生活,还会影响视觉系统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可能引发脑细胞损伤,诱发偏头疼。
眩光:眩光就是在视野中由于亮度的分布或范围不适宜,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至引起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目前眩光是评价照明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对神经元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某些部位会因光的刺激而产生分泌物,而这些分泌物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很亮的冷色光使得人们晚上时神经活跃程度提高变得更加警觉,褪黑素下降导致睡眠容易出现障碍。
生物节律的影响: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持续的光环境里,这对人的昼夜生物节律和健康是有影响的。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曾指出,夜间光照会打乱人体的生理周期,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可能会导致癌症患病率的增加。这个结论在2009年被美国医学联盟(AMA)以及国际暗天空协会(IDA)进一步证实。
正因为照明对人的健康存在如此多的影响,目前健康照明已经越来越受瞩目。如何从众多的主观生理学反应中,提炼出健康舒适性的客观测量指标,已成为全球照明产业界最关注的问题。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教授林燕丹指出:“照明质量的评价应从原来单一的视觉效果评价,逐步过度到视觉效果和非视觉效果的双重评价,尤其是后者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它对人体生理节律及生物效应的影响,也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照明质量的定义。”
健康照明存在哪些困难和盲点
1、企业执着生产不关注生物安全技术
随着照明技术的进步,相对传统照明,LED照明产品以其低功耗、寿命长的压倒性优势迅速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政府近年来逐年加大对LED照明产业的投入,各地LED企业正在建造一系列新型照明LED芯片生产线。
在如火如荼的新型照明产业发展背后,LED光源隐含的的生物安全技术风险问题却常被人们忽视:
首先,LED光源自身的特点使其强度过大,易造成人眼损伤。LED照明光谱是较窄,所以具有低能耗,高亮度的优点。但相对自然光的全光谱性,缺乏了全光谱带来的对眼睛的护目特性,过高的亮度,使其缺乏自然光的柔和性,对眼睛有较大的刺激性。
其次,窄谱光显色性差,易导致色弱。窄谱光显色性差,不能还原真实颜色,虽然短时间内光线本身未使视觉感受发生变化,但实际上是对人眼的“欺骗”。LED的光谱不连续,波长单一,而且短波长的光谱能量很高,长期在一种波段的强光照射下,必然会降低对其他颜色的分辨能力,导致色弱的可能性会很高。
最后,长时间使用易造成视觉疲劳。当下的各种灯具在光源方面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却未考虑到近视物体,且长时间暴露于非自然光下的人眼疲劳。这与视网膜微循环短期障碍,血供障碍造成的眼睛干涩疲劳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