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疲弱是工业生产回落的重要原因
2003年以来,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45%,是拉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强大冲击,工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即使是在遭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依然保持了11%的增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受外需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工业生产遭受大幅下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说:“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不景气与外需的疲弱有很大关系。”他进一步解释,以前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形成的是投资、工业生产和出口的外循环,而不是投资、工业生产和消费的内循环。所以,在今年出口下滑幅度比较大的背景下,工业生产大幅放缓,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其实,若单从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结构来看,其实增速并不慢,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增长比去年还要快。因此,包括工业经济在内的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是在于外需,而非内需。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外需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外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扎实推进已确定的各项重大改革,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抓紧落实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尽快推出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的综合性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
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正在形成
交通银行发给记者的分析报告显示:“虽然三季度经济增速仍处于放缓过程中,但放缓程度明显收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趋于稳定,且一系列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8月份之前工业生产增加值就处于逐步探底的过程。8月份,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长8.9%,较7月下降0.3个百分点,延续了本年逐步下滑的趋势。而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同比则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一直处于下降通道。此外,18日发布的反映企业生产景气状态的企业景气指数显示,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2.8,比二季度下降4.1点,但高于景气临界值22.8点。统计局对此表示,经济总体上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相对积极。
其实,自9月份以来,经济企稳信号就不断显现。首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实现自今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回升。此外,9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是100.8%,比上个月回升了1.4个百分点。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50.3亿美元,增长6.3%。尤其是出口,实现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此外,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也透露出“回升”的信息: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3个和1.2个百分点,创出一年多来新高;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连串的利好消息,显示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应逐渐显现,经济运行逐渐筑底趋稳,四季度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此外,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加快了0.4个百分点,高于中西部地区。据记者了解,东部地区作为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经济的敏感性更强,当经济出现重大转折或者变化的时候,东部地区往往是最先感触到一些变化。交通银行报告中也表示,东部地区工业生产的回升预示着我国的总需求恢复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去库存接近尾声也是工业经济有望企稳的积极信号。”周景彤指出,经验表明,去库存过程通常时间约为6至13个月,而此轮主动去库存从2011年10月开始,已经历经12个月,预示着主动去库存已接近尾声。另外,近期基建项目审批加快与开工预期使得市场对四季度国内经济信心有所恢复;国际宽松货币环境下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也促使企业考虑主动补库存。周景彤预计,去库存过程可能在四季度结束,企业将陆续进入补库存过程,也会带动工业经济进入企稳回升通道。
政策预调微调预期仍在加大
“尽管三季度经济形势有了好转,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反弹和回暖迹象还不够明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彦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原因有四个,一是仅凭9月份表现较好的经济数据不足以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经济就进入回暖通道,7月和8月的数据还是很槽糕的。二是虽然9月PMI数据小幅回升,但仍未回到警戒线之上,说明目前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还未完全实现复苏,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工业增加值虽然环比实现增长,但累计数据依旧下滑,显示工业经济仍在回落;四是外围经济体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我国经济回升的风险。
周景彤也表示:“‘0.3%’的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显示出前段时间政策放松以及项目审批进一步加快的效果有所显现,但显现得还不够。面临的稳增长压力仍旧很大。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仍旧在‘8’以上,是经济增长的中线。现在的‘7.4%’仍为出台更为宽松的政策提供空间、使经济回升到潜在增长率的水平。”
展望四季度,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政策预调微调预期仍在加大。
对于四季度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向,两位专家意见有所不同。陈彦斌表示,近期通胀压力的减弱为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空间,可以适当放松货币政策,进行一到两次降息,每次降息0.5个百分点。周景彤则认为,目前稳增长已初见成效,未来政策可以更放松些。针对企业融资难、银行信贷规模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适当放松窗口指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在财政政策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城市化加快等方面的投资可以增加,这是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此外,给社会一个比较强的信心,一个稳定的预期比较重要。政策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刺激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提振社会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在刺激经济实际运行的同时,提振信心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