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一年前,以德国SolarWorld公司为首的一些太阳能生产商投诉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进行不正当竞争。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欧盟也开始对这一全球最大的反倾销案展开调查,欧盟去年从中国进口了价值265亿美元太阳能板产品。欧洲太阳能板企业已要求欧盟官员起诉中国太阳能企业。
由于中国企业生产能力扩张过快,远高于全球需求的增速,自2008年以来太阳能板批发价格下跌了近四分之三。当中国在几年前进入太阳能领域并开始快速扩张时,许多行业人士预计科技突破将导致成本下降,但中国企业主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自去年初以来,大约有数十家美国太阳能板企业宣布破产或关闭了工厂,欧洲企业破产数量与美国相仿。
此次贸易制裁在美国太阳能产业引起争议,一些制造商与装配商站在SolarWorld一边,另一些则强列反对向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反对者称关税将提高美国家庭与企业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并将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国建立的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发展。
美国工厂设备与原材料制造商还担心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中国政府也开始对美国与韩国多晶硅产品是否涉及倾销展开调查。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板的重要材料。
点评: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有关法律的环境问题已经是中国光伏产业在走出去、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冷静地想,其实这是一个中国从大国变为强国,从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化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中国社会的法制化问题。中国光伏产业即便在不利的局面下,中国光伏产业通过努力仍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当前在组件生产阶段,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高于欧美同类企业10-20%。如果美国“双反”成立,其税率应为14.7%(反补贴)+18.32%(反倾销),共计增加33%多的税收成本,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是重大的。但从以往的经验看,中国企业会通过各种努力,争取获得这百分之十几的生存之道。
当记者问到中国光伏企业是否在“双方”事件中吸取了哪些经验,进行哪些改变时,红炜举出两个例子向我们说明中国光伏产业也正在学会参与国际竞争。首先,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贸易之争事件中,迅速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尽可能的保护自己利益少受侵害,从10月8日欧盟公布的反倾销立案的中国应诉企业名单看,此次参与应诉企业总共计134家,其数量比今年5月应诉美国反倾销时的61家多出一倍;另一方面,学会尽量规避“双反”所造成的损失,从国务院新近批准的15个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看,其中光伏项目就占三个。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光伏企业陆续将加工能力外迁,以规避欧美“双反”所造成的损失。
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次事件,“双反”有利于加速中国光伏产业的整合。 “双反”是加速中国光伏产业整合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