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过去二十年机器人在军事领域与作战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军工行业在研发机器人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民用机器人的进步。
所谓“军用机器人”,并非单指严格意义上的机器人(由算法操作的单一机器)。军用机器人还包括其他可远程控制的仪器。每种机器人都有许多实地优势。它们的表现不受天气环境(寒冷、雨水、黑暗)的影响;不会疲惫和分心,也无所畏惧。“受伤”之后简单将其维修或销毁即可。
但是,大规模使用军用机器人会影响人力资源及收入问题。不论是在服役期间或退伍之后,要支付给士兵的开支都不菲。2012年,美国政府拨出1500亿美元,用于支付服役和退伍士兵薪酬、社保与医疗服务,占当年国防预算的四分之一。军用机器人的兴起一部分也是因为减支的需求。美国政府目标于2015年底先裁军6万人,2019年底再缩减6万人,最终将士兵总数裁减至42万。
五角大楼一边努力减少作战单元的数量,一边还要确保军队的整体效率。2014年初,美国陆军训练及战略思想司令部司令RobertCole将军表示,在2030-2040年底,要将旅级作战部队(美国军队编制中可单独作战的最小单位)从4000人的规模缩减至3000人。五角大楼最大的技术实验室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宣称,其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发明机器人,精简班组,节省交通开支。
专才还是通才?
机器人长久以来就是一种军用仪器。比如说,要操作战斗机,机载计算机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陆地作战时,机器人可以完成无聊、肮脏或者危险的任务。有些机器人具有多栖才能,有些则术业有专攻。
在完成拆除简易爆炸装置的任务中,机器人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做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工程师发现,37至53磅力每平方英寸的压力足以引爆简易爆炸装置,远小于一个全装备士兵所载的88磅力每平方英寸压力。因此,他们发明了一台由一个简易机器人操控的迷你推土机来进行排雷。自此,人们又发明了各种不同的扫雷机器人。大多数的体积都非常小:由法国ECA机器人公司生产的Miniroge仅重13磅。紧凑的设计允许其深入诸如水管或汽车底部等困难区域侦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