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正的事实是,她们要面临无比复杂的生存环境,属于这些女孩的上升渠道非常匮乏,她们总以为组装完20000台智能手机之后,就能晋升到线长了,但却无奈地发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不用做任何装配工作,就能进入管理层了,这是中国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尊重学历的地方。
随着扫黄办大清洗,东莞成为20万女孩回不去的家,她们一部分回到故乡:以前是做鸡,现在是嫁鸡;另外一部分回到组装车间,跟着流水线永不停歇地劳动,在一个大约0.75m的位置翻腾着自己的苦辣人生:
有的企业采用计件工资制度,于是,这些女孩主动压缩休息时间,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机械苦干,但因身体过于疲惫,效率降低,总量依旧不尽如人意,收入也不会增加;夜班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难熬的,每次看看表都只过了两分钟不到,物料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左边流出,经过自己简单加工之后,又源源不断地流向右边,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们从来不需要思考,只要能按照相关工程人员的指导,完成简单的装配动作即可。
流水线上的装配女工,单调、枯燥,日复一日,《新周刊》对这种生活的评价是:2个小时就能望见一生。但正是这生生不息的劳动,不断创造中国制造业的神话,拉风点讲,是她们和乔布斯一起改变了世界,也让NBA球星们每场比赛都能穿上一双新球鞋。我们向这个群体报以尊重、敬畏的态度,但同时又心生怜悯,更复杂的情感,则来自于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诞生,让大批的女孩从单调重复的工作中释放出来,但同时意味着,她们失业了。
Robot,装配女工的终结者?
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当科学技术大踏步前进时,势必也要会牵扯到人性,而在解决人性问题之前,科技是没有办法自己蜕变的,正如《终结者》系列中,每次出来搞定尖端机器人的手段,都和人性有关。
谈到中国制造、谈到装配女工,谈到机械手臂和Robot,就永远绕不开代工之王富士康,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体系庞大,制度森严、基层和高层有着显著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富士康也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期,最具体的一项任务就是“用机械取代人工”。事实上,早在2011年的时候,总裁郭台铭就喊出“打造百万机器人”的计划,但四年的时间里,机器人的成长速度比工资涨得还慢。
iPhone6量产前,他们依旧要扩招10万人来满足出货需求,更尴尬的是,这些90后员工每隔两个月就会给富士康管理层制造一些麻烦。为了摆平这些麻烦,郭台铭付出了巨大成本,不单是精神、情绪上的成本,更有实实在在的金钱投入。据传每一个富士康园区内,均有大量的休闲配套设施,篮球场、图书馆、游泳池、网吧、商业街应有尽有,这些资源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普通员工,在劳作了一天之后,放松身心,暂时忘却流水线上的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