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美国女作家,在中国沿海地区调研大概两年,于2008年著作完成一部叫《打工女孩》的写实小说,引发轰动。这部小说以东莞为背景城市,讲述了几个女孩外出打工的经历,书中传递出了满满的正能量,属于励志性心灵鸡汤,成为大量沿海女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但正如作家余华所讲,与真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打工女孩》中的主人公,几乎全能通过奋斗而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就如同电视剧的镜头切换一样,出个“十年后”的字幕,这些女孩就有房有车,有老公有孩子,甚至玩起了蓝颜知己式的曖昧。
可真正的事实是,她们要面临无比复杂的生存环境,属于这些女孩的上升渠道非常匮乏,她们总以为组装完20000台智能手机之后,就能晋升到线长了,但却无奈地发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不用做任何装配工作,就能进入管理层了,这是中国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尊重学历的地方。
随着扫黄办大清洗,东莞成为20万女孩回不去的家,她们一部分回到故乡:以前是做鸡,现在是嫁鸡;另外一部分回到组装车间,跟着流水线永不停歇地劳动,在一个大约0.75m的位置翻腾着自己的苦辣人生:
有的企业采用计件工资制度,于是,这些女孩主动压缩休息时间,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机械苦干,但因身体过于疲惫,效率降低,总量依旧不尽如人意,收入也不会增加;夜班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难熬的,每次看看表都只过了两分钟不到,物料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左边流出,经过自己简单加工之后,又源源不断地流向右边,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们从来不需要思考,只要能按照相关工程人员的指导,完成简单的装配动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