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经济》月刊(2008年9月)封面人物文章
“创新靠行家,做精靠专家”
——访上海中发集团董事长陈邓华
对陈邓华的采访,是在中发集团一间兼作展示室的会客厅里。四周墙上,环列着这些年来中发集团获得的各种荣誉和产品证书——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上海市名牌产品企业、上海市著名商标……
在记者看来,这些铭牌和证书,还远不足以说明中发在业内的地位。这些年来,中发在高低压输配电制造行业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领军企业,只是因为它的产品并未直接与大众的生活发生关联,不像一些公众型企业那样拥有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因此中发集团更像一个“沉默的王者”——厚重而内敛。
其实, “厚重、内敛”主要还是陈邓华留给人的印象,也许下意识中,记者已经把陈邓华的个人性格同时视为中发集团的企业性格——不张扬,但绝对有张力。
上海,提供了黄金机遇
说来也巧,今年恰好是陈邓华离开温州到上海发展的第20个年头。20年前,正是温州得风气之先,民营企业蓬蓬勃勃开始兴起的年月,28岁的陈邓华选择了上海。我们的话题也是从上海、温州两地的比较开始。
记者:20年前,温州是政策比较灵活的地区之一,那时有没有觉得上海的营商环境比温州差?
陈邓华:坦率地讲,花同样的时间,我在上海可以把中发集团做到现在这样的规模,但如果在温州,可能连目前的三成都做不到。
温州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确发展很快,那时地方企业与社会资源的配合很好,所以很快崛起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但温州地方毕竟只有那么大,600多万人口,“七山二水一分地”,一批企业崛起了,对后来者而言,他们所能博取的空间就很有限,所以温州企业的“第二梯队”发展就很困难,工业尤其是制造类企业需要大量的厂房土地,自然条件的制约让温州的制造业显出疲态。
记者:从你的话里,我似乎看到改革开放初期时的那些历史印迹。
陈邓华:上海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对民营企业“拆掉围墙”,改变了之前重外资轻内资、尤其是忽视民营企业的观念。上海政府官员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强,很少作秀,对待民营企业,他们提出“只要是不触犯法律的,不能说不能办,只能说怎么办。”这种观念极大地帮助了民营企业。
在上海,我们所能接触、享有的国内、国外各种社会性资源,也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拟的。就拿人才为例,我们一到上海就聘到十几名顾问,包括很多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在后来的几年中,他们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温州后起的制造企业大部分到上海发展,从嘉定、松江、青浦,到南汇、奉贤、金山,最近10年这些园区里的工业制造企业有三成以上来自温州,温州的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上海。一些企业在当地没有做大,到上海后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记者:中发集团就是在那个时期驶入快车道的?
陈邓华:对于中发集团来说,上海还意味着一个特有的行业发展机会——1990年代开始,国际上电器成品开始了一轮升级换代,这个产业很辛苦,一些发达国家都放弃了,上海的很多国有企业也从中退出了,小企业又没有能力做,而当时像中发那样中等规模的企业却恰好合适。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上海得到了发展的黄金机会。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发集团10余年的发展史,折射了众多民营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他们从仰望国际顶尖企业开始,一步步地模仿、跟进,直至立足国际化的大舞台,实现了蜕变与突破。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为中发集团形成国际化发展的模式提供了外部环境?
陈邓华:是这样的。这些年来,中发集团与国际知名电器制造企业间的合作一直在发展。
集团在上海有5个企业,包含高压超高压,中低压成套、工业自动化等多个输配电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都和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比如说,中发与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及日立高新株式会社合资合作,成立了中发依帕超高压电器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具有高性能、高质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50kV以上的超高压输配电设备,填补了我国华东地区制造和生产该设备的空白;ABB在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做得最好,施耐德在中低压领域里品牌最响,我们就选择跟ABB、施耐德这样的顶尖企业合作。通过与这些国际顶尖企业的合作,我们不仅引进了技术,还引进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记者:在技术上,中发如何做到自主创新?
陈邓华:一开始我们就说:未来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如果掌握在别人手里,做得越大越脆弱。企业一定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发展自主品牌。
国外输变电高端企业在不断转型、升级,他们的技术转到中国,已经由新变旧,已经从春天进入冬天。所以我们也在研究,和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开发新的专*产品。
我们的产品大部分是非标,技术含量在行业中偏高。我们有个团队专门做研发,从国外买过来的技术,先自己消化,再工厂化。中发集团目前与国际顶尖企业合作的模式,就是把外企的优势和本土化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点一滴地把各种好的要素结合到一起。我们战略是:做国际品牌,走本土化道路,参与国际化竞争。我们没有什么绝招,就是脚踏实地做学习型、创新型、兼容型的企业。
管理,不能让外行领导内行
陈邓华在接受采访的全过程中极少有神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