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世界经济的敏锐观察家,一位是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者。他们如何判断当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的经济政策?他们又会为南京经济开出怎样的药方?
上周五南京市政府邀请高盛集团亚太区主席胡祖六、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沈坤荣,就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南京应对之道等问题做专题报告。全市各部委办局和主要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悉数参加。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最大规模的一次针对领导干部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会后,两位经济学家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危机下的中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结束
2002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期间,沈坤荣吃惊地在华尔街上遇到了许多南大数学系的同学。他们都在从事同样的工作——设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专业数学人才设计出来的产品,消费者能够明白吗?在根本弄不明白的情况下,他们又为什么会买呢?一丝不安掠过沈坤荣的心头。
而现在,泛滥的金融衍生品果然演变为一场全球金融风暴,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也与世界经济共震下行。面对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冲击,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担忧。
全球将损失1.4万亿美元
记者:我们注意到,目前在欧美国家,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冲击实体经济,那么危机对世界和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到底会有多大?
胡祖六:这是我一生中面临的世界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金融巨头花旗、美林等等都在蒙受巨大的损失,全球的股市都在下跌,对实体经济正在发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高盛一直是悲观派,本月月中我们最新的分析是,危机已经造成了世界经济8000亿美元的损失,我们预测危机会给世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1.4万亿美元。无独有偶,本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世界经济损失的数字是9450亿美元。
沈坤荣:中国GDP连续5季度增速放缓,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出现下滑,这是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信号。
具体来说,首先是心理冲击,中国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导至形成流动性紧缩,从而使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吃紧面临困难。
其次是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4.8个百分点。
第三是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冲击,为了应对总部危机,大量海外投资者抛售中国资本,对中国外汇市场产生压力,因此人民币在未来几个月或1年内会出现贬值。
最后是对股市和楼市的影响。比如摩根士坦利已经决定不再投资上海金融中心,并抛售在浦东的284套住房。
不过我还认为,股市过度不恰当调控和《新劳动法》在不恰当的时期推行,也是造成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虽然《新劳动法》是一个进步,但是在中国经济尚不能摆脱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的现阶段,对经济负面影响非常大。
对实体经济影响可能加大
记者:你们认为中国明年主要的经济指标将会是怎样的?
沈坤荣:可以肯定的是,从2003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已经结束。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明年能保持8%就很不错了。
胡祖六:原材料价格的高涨一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危机而来的是,原油、天然气、大豆、铁矿石等等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回落,缓解了通胀的风险,我们预计2008年中国的CPI增幅在4%左右,到2009年这一数值平均大约在1.5%。
但另一方面,尽管受到危机冲击,中国、印度这些新兴的经济体,石油需求依然会越来越旺盛。因此油价最终依然会上涨,CPI增幅也会随之回升。
■中国决策别简单防守,要积极进攻
回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1997年,刚刚成功实现“软着陆”的中国经济,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出现下行趋势。
中国政府随即推出1000亿特别贷款和1000亿国债的扩大内需计划,稳定住了GDP的增长,并迎来了一轮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在这次危机中,中国的经济政策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中国将迎新一轮发展高潮
记者: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再到目前的“保增长”。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转变如此之大,如何评价一年来的转变,这是否意味着年初决策失误呢?
沈坤荣:这不是失误,而是中国在危机影响加剧的情况下不断调整政策适应形势。这就如同1996年通过抑制通胀中国成功实现“软着陆”,但随后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宏观政策不得不转向扩大内需确保增长一样。历史是如此相似。
记者:那么这次扩大内需与1998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会不会带来新一轮通胀?
沈坤荣:1998年扩大内需主要是投资基础建设,但这次除了基础建设,还突出民生和环保工程,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同时要求扩大内需和产业调整升级相结合。这些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认为一旦中国经济成功稳住8%的增长,必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这轮扩大内需是和产业调整以及扩大个人消费同时进行的,国内货币需求量将上一个台阶,所以未来通胀压力不会很大。
前所未有的战略收购机会
记者:除了扩大内需中国还要做什么?
胡祖六:10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通过扩大内需顶住了。但如今,全球经济25%的贡献来自于中国,中国的实力与开放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