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全球金融危机电力设备企业该如何作为?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20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11
核心提示:

  一位是世界经济的敏锐观察家,一位是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者。他们如何判断当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的经济政策?他们又会为南京经济开出怎样的药方?

上周五南京市政府邀请高盛集团亚太区主席胡祖六、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沈坤荣,就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南京应对之道等问题做专题报告。全市各部委办局和主要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悉数参加。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最大规模的一次针对领导干部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会后,两位经济学家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危机下的中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结束

2002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期间,沈坤荣吃惊地在华尔街上遇到了许多南大数学系的同学。他们都在从事同样的工作——设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专业数学人才设计出来的产品,消费者能够明白吗?在根本弄不明白的情况下,他们又为什么会买呢?一丝不安掠过沈坤荣的心头。

而现在,泛滥的金融衍生品果然演变为一场全球金融风暴,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也与世界经济共震下行。面对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冲击,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担忧。

全球将损失1.4万亿美元

记者:我们注意到,目前在欧美国家,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冲击实体经济,那么危机对世界和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到底会有多大?

胡祖六:这是我一生中面临的世界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金融巨头花旗、美林等等都在蒙受巨大的损失,全球的股市都在下跌,对实体经济正在发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高盛一直是悲观派,本月月中我们最新的分析是,危机已经造成了世界经济8000亿美元的损失,我们预测危机会给世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1.4万亿美元。无独有偶,本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世界经济损失的数字是9450亿美元。

沈坤荣:中国GDP连续5季度增速放缓,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出现下滑,这是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信号。

具体来说,首先是心理冲击,中国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导至形成流动性紧缩,从而使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吃紧面临困难。

其次是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4.8个百分点。

第三是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冲击,为了应对总部危机,大量海外投资者抛售中国资本,对中国外汇市场产生压力,因此人民币在未来几个月或1年内会出现贬值。

最后是对股市和楼市的影响。比如摩根士坦利已经决定不再投资上海金融中心,并抛售在浦东的284套住房。

不过我还认为,股市过度不恰当调控和《新劳动法》在不恰当的时期推行,也是造成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虽然《新劳动法》是一个进步,但是在中国经济尚不能摆脱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的现阶段,对经济负面影响非常大。

对实体经济影响可能加大

记者:你们认为中国明年主要的经济指标将会是怎样的?

沈坤荣:可以肯定的是,从2003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已经结束。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明年能保持8%就很不错了。

胡祖六:原材料价格的高涨一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危机而来的是,原油、天然气、大豆、铁矿石等等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回落,缓解了通胀的风险,我们预计2008年中国的CPI增幅在4%左右,到2009年这一数值平均大约在1.5%。

但另一方面,尽管受到危机冲击,中国、印度这些新兴的经济体,石油需求依然会越来越旺盛。因此油价最终依然会上涨,CPI增幅也会随之回升。

■中国决策别简单防守,要积极进攻

回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1997年,刚刚成功实现“软着陆”的中国经济,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出现下行趋势。

中国政府随即推出1000亿特别贷款和1000亿国债的扩大内需计划,稳定住了GDP的增长,并迎来了一轮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在这次危机中,中国的经济政策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中国将迎新一轮发展高潮

记者: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再到目前的“保增长”。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转变如此之大,如何评价一年来的转变,这是否意味着年初决策失误呢?

沈坤荣:这不是失误,而是中国在危机影响加剧的情况下不断调整政策适应形势。这就如同1996年通过抑制通胀中国成功实现“软着陆”,但随后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宏观政策不得不转向扩大内需确保增长一样。历史是如此相似。

记者:那么这次扩大内需与1998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会不会带来新一轮通胀?

沈坤荣:1998年扩大内需主要是投资基础建设,但这次除了基础建设,还突出民生和环保工程,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同时要求扩大内需和产业调整升级相结合。这些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认为一旦中国经济成功稳住8%的增长,必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这轮扩大内需是和产业调整以及扩大个人消费同时进行的,国内货币需求量将上一个台阶,所以未来通胀压力不会很大。

前所未有的战略收购机会

记者:除了扩大内需中国还要做什么?

胡祖六:10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通过扩大内需顶住了。但如今,全球经济25%的贡献来自于中国,中国的实力与开放度和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