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下的智能用电
“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化电网。”这是国家电网公司给中国的智能电网下的定义。
根据这一阐述,“坚强”和“智能”将是未来中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和着力点。
“坚强智能电网”将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学科秘书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研究所周昭茂教授认为,智能电网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和友好互动。周教授向记者描绘了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智能用电环节。
智能电网的提出离不开节能减排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规划,我国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推进:2009 年至2010 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规划、制订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以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 年至2015 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2016 年至2020 年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之所以提出智能电网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周昭茂教授认为其有多方面的考量。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起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周昭茂教授认为我国发展面临传统能源供应不可持续、环境承载容量不足和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型。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 0 2 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的1 5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 的目标。通过加大对核电、水电以及风电、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降低对化石能源供应的增长要求,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从而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电力尖峰负荷不断创出新高,峰谷差不断加大, 巨大的峰谷差导致发电煤耗远远高于理论水平。如北京、上海地区的峰谷差已接近5 0 % ,为了保持电力供应与电力需求的平衡,对电源的调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做为beplay规则主力的风能和太阳能,其发出的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特点,也增加了电源的调峰压力。
过去的30年,我国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10%。但发电设备、电网资产总体的利用率却在不断下降,“2009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36430亿千瓦时,供电线路损耗约6.55%;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0.23%;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121小时。由于需求变化随机、峰谷差逐年加大、经济技术手段不足造成电网调度难以实现优化、节能、安全。”
周昭茂教授认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将会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电网损耗降低、发电煤耗降低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从而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发挥巨大的作用。根据2010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绿色发展白皮书,通过智能电网建设,仅2011~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可累计减排约105亿吨二氧化碳。其中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的减排量约占61.7%,降低电网损耗约占2.4%,发电煤耗降低约占31.8%,电动汽车发展以电代油实现的减排量约占4.1%。对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目标的贡献度超过20%
据美国信息通信技术组织(ICT)预测:通过智能电网,在2020年全球可以缩减15%的碳排放量。
智能化是用电的发展目标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智能用电是电力行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力用户关系最为紧密;智能用电的建设也同时关系到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能源使用效率。周教授认为,智能用电建设要求包括:与用户进行较好的信息互动、实施分时电价、对用户用电进行全面监控、提倡科学合理用电、发展储能设备和鼓励分布式绿色能源发电上网。
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通过负荷管理,优化供用电方式,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电网资产利用效率。智能用电强调与用户的互动,而互动性恰恰是通过各类需求响应项目来实现的。可以说,没有了需求响应,就谈不上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技术与需求响应计划是协调推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协作可以产生多方面效益并有利于促进多方共赢。智能用电要基于智能量测和智能控制手段,实现客户广泛参与和需求自由响应,以及为客户提供能效服务。因此,通过智能用电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智能用电的建设还可以为客户提供用能服务系统。通过智能交互终端、智能用能监控终端对客户用能信息进行采集与监控,将客户用能信息通过多种交互渠道向客户展现,并为客户提供科学合理用能策略、用能辅助决策等多样化的服务。对于工商业客户, 除为其提供能源管理信息和策略服务外,还可完成电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