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如何做强做大国防科技工业,带动机床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并更好地实现军品与民品的联接与转换呢?
日前,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原国防科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徐鹏航。
中国工业报:国防科技工业不仅对国家发展有深远意义,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性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除了满足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您认为国防科技工业还应如何来实现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徐鹏航:国防科技工业是对国家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战略性产业,我们应该不仅仅只停留在满足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上面,当然这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还要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大家都知道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其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整个工程产生了3000多项专*,其中至少1000项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如气垫船、尿不湿、彩超、条形码、笔记本电脑、微波炉等,都是运用了登月计划的专*,还包括为宇航员开发的重症监护病房、航天的脱水蔬菜等。正是“阿波罗”计划的网络节点控制技术和信息自动处理技术,在日后打造了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而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可见,军工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国家也是如此。
据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重点项目看,每个项目总承包单位都拥有200~400家直接配套单位,远远高于一般工业品的配套单位数(如汽车只有100多家),国防科技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远远高于一般的工业产品。以协作配套为切入点,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对于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中国工业报:军工企业具有高新技术密集的特点,产业关联效应明显,在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带动效应,带动其配套产业的发展,比如为其提供母机的机床产业?
徐鹏航: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就是要具有先进的军工制造生产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些绝对离不开自主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的基石,是保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军工现代化的装备。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不但产业的规模快速增长,而且许多关键技术和参数指标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也显著提升,成功地开发研制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既满足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也成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原国防科工委及国防科工局针对高档数控机床使用效率不高的共性问题,在国防基础科研计划中安排了“数控加工工艺优化”等技术的攻关,取得明显效果,数控加工效率成倍提高。为全面提高全行业数控加工效率,从2007年5月起开始实施“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工程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的肯定,并取得显著成效。
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随着国防军工装备的升级,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如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先进核电站、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等项目产业化的展开,对高档数控机床需求继续攀升。军工制造业对高精尖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必然会刺激国内机床行业的发展,并对我国机床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
政府出台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项举措,为我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床制造行业应抓住当前国家重大专项和相关扶植政策的有利时机,结合军工高科技高端行业对高档数控机床的旺盛需求,加大针对性的研发投入,主动研究军工的制造工艺和生产特点,加快开发研制满足军工能力建设需求的高档数控机床产品,促进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防军工等重要制造领域。
中国工业报:不同于民用工业、地方经济的做大做强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思路是做强做大,其缘由是什么?要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您认为应该把握好哪几个关键点?
徐鹏航:我曾在原国家经贸委搞了几年技术改造,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企业发展,改革开放日渐深入,技术改造的宏观、微观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改造投资体制也要跟着改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六个转变,即投资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投资方向从项目的技术设备改造向现有资源的优化和组合转变,投资目标从形成产品优势和企业优势向形成产业优势和行业优势方向转变,投资策略从注重投入向注重产出和效益转变,投资来源从依赖银行贷款向多渠道筹资转变,投资管理从分资金、批项目向规划指导方向转变。
那个时候国家给经贸委的技改投资只有几千亿元,从投资条件看,想平均分配基本上不可能。因此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阶段,必须突出“择优扶强”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