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夜上海,摩登的陆家嘴,富贵的老外滩,璀璨的南京路……这些关于上海的印象中,灯光是重要角色。光影上海,除了展示绚丽美景外,对上海经济有怎样的贡献?如今面临哪些“困境”?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试图就这些问题给出解答。
“夜上海”明细账
目前上海的景观灯光线路全长140公里,覆盖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
景观灯光是上海不可或缺的名片。
自1879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上海浦江饭店亮起,灯光就与上海这座国际都会相伴成长。
在上海由一个临海小渔村蜕变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灯光一直是重要角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城市景观灯光从无到有,覆盖全城。迥异的风格、缤纷的色彩、典雅的宁静、闪烁的韵律,让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上个世纪90年代到上海看灯光夜景,成了长三角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就连各国的元首、国内各省区市主要领导到上海访问,这也是保留节目。据相关统计,2000~200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陪同贵宾看上海夜景,平均每年将近80次。
我们的研究在对浦江两岸景观及其灯光的评价调查中也证实了上海景观灯光的全国表率作用。数据显示,有83.9%的被调查者认为上海的景观灯光好于家乡所在地。上海成为国际灯光城市协会初建时的唯一亚洲城市。
1989年以前:夜晚的外滩漆黑一片
上海的灯光始于1882年,即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之后的第三年。当中国第一盏电灯和亚洲第一盏路灯在上海亮起,灯光与上海相伴成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夜上海”就闻名远东。
而上海的景观灯光建设始于改革开放后的1989年。之所以选择外滩和南京路商业街作为试验地,是希望吸引市民和游客到标志性景点观光,并拉动购物消费。
这在当时收效显著,并得到了一致好评。随后,上海的灯光建设开始大规模开展。
初创阶段是1989年至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与世界各国交流不断加强,城市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形象。1989年以前的上海,南京东路等主要商业街商业服务设施到下午五六点就关灯、关门,外滩也是漆黑一片。中外客人、包括上海市民,都希望“夜上海”再亮起来。
彼时上海做了两件事。一是结合南京东路商业街建设,对商业街原有的招牌进行改造,景观灯光以商业设施为载体,设置以霓虹灯为主要光源的店招店牌,由于南京东路商业街商店不一样,招牌大小、表现形式不一,产生了强力的视觉冲击效果,营造了“十里南京路”的商业氛围,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流。商店晚上关门时间延长,营业额明显提高,为今天的南京东路的商业步行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