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珠三角“机器换人”应对用工荒 机器人租赁制受捧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20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91
核心提示:

珠三角一直是制造业密集之地,而近来,也正面临着”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机器换人”无疑是一种好选择。但是企业忧虑的是,机器人费用昂贵,一旦引进万一与生产要求匹配不上,就要损失严重。而租赁机器人模式,恰好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无人工厂化解“用工荒”

日前,智通人才连锁集团数据研究中心对东莞近8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七成企业认为2014年的招聘难度比2013年大,超四成企业认为员工流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压力,近六成企业招聘主要针对人才流失进行补员。

据智通人才连锁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次调研涉及电子信息、电气及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品、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制造类行业。从调研情况看,64.46%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认为最主要压力来自招聘难;其中员工流失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临压力的重要表现,占比43.37%,其次是分别来自工资成本上涨、季节性用工变动以及其他等因素。调研项目组分析称,企业招聘难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珠三角的用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人员数量趋于下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导致企业招人难的局面日趋严峻。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佛山、广州等地。“我们订单一直很稳定,但是招工很成问题,现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吃苦,工作一累说走就走,工资已经提过好几次,但还是招不到人。”佛山顺德一家家居用品生产企业负责人梁女士表示,她们当前最大的难题是招工,不少同行都面临同样的困扰。“以前我们那一代担心赚不到钱不能养家,现在的年轻人不工作还有家里养着,他们根本不在乎钱。”

公司老板担心工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劳动,工资也不能无限制地上涨,因为即使工资翻了一倍,一个人也干不了两个人的活儿。但是机器能,所以招不到工人的企业只能雇佣机器人。

随着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不断丰富,工业机器人对工厂生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一个生产工序,而会逐渐覆盖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调研显示,佛山市利迅达、鼎峰、嘉腾、广锻等四家企业联合设计了国内首条冲压无人生产线。该生产线由3台广锻伺服冲压机、4台鼎峰摆臂式机器人、一台利迅达焊接机器人、一台利迅达抛光机器人和4台嘉腾搬运机器人组成,实现物料搬运、模具冲压、焊接、抛光、成品入库等工序的自动化生产连接。该生产线至少可以节约7至10位工人,包括焊接、抛光等技术工种岗位。同时,由机器人取代人工后,效率也可以从原来每分钟6次提升至每分钟10次,效率提升了近两倍。 

码垛、搬运、装卸、投料、装配、分拣、焊接、喷釉……现在机器人几乎什么都能做。在东莞市拓野工业机器人董事长凌琳表示,理论上,制造业生产中任何使用人工的工序,都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来实现。唯一的问题在于工业机器人厂商的研发成本能否优于人工成本。随着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厂商的蓬勃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将逐渐变小,对人工的替代作用将会更明显。到时,一些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大的产业,或许会出现大部分工序乃至全部生产工序都被工业机器人替代的场景,那就是无人工厂。

机器换人成必然趋势 

“招工难成了年年例牌,原来一千五六百(元月薪,下同)的普工工资现在涨到三四千,仓库搬运工每天搬运100吨-150吨,包装岗 位也要搬运四五十吨,工资开到8000多元都鲜有年轻人愿意做。”唯美陶瓷制造中心总经理钟伟强说,受“人口红利结束”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各种因素夹击,企业减员增效已经势在必行。

唯美对这场用工危机早有预料,他们的“机器换人”试验早在危机来临之前已经开始。2007年,唯美董事长黄建平去国外考察了一圈,惊叹于西方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回来就花400多万元引进了七八台自动化设备,却遭遇部分中层的反对。 

钟伟强说,刚启用新生产线那会,“老卡”,严重时不得不停线检修,瓷砖厂的窑炉24小时运转不能停,空窑运行一分钟就是5000多块的能源和设备维护成本。三番五次下来,工人都从“全自动”打回“全部要自己动”的原始状态,机器就这么闲置下来,不到一年时间不得不拆掉,400多万的机器就被打入“冷宫”。  

试验被迫停顿了几个月。黄建平召集管理人员开会,总结改革失败也有机器本身的原因,敲定引进更为先进的一批机器,并强制让工人参与学习。钟伟强说:“国外只是卖机器给我们,很多技术还设置壁垒,只能靠自己人去攻克。”经过几年的投入改造,唯美生产线从原材料预制,到冲压、烧窑、印花、检测、打包,不同车间以传输带连接起来,瓷砖出品一气呵成,空窑率由以前的每线每月约32小时降到3个小时左右,设备检测费用也减少了50%,出品的合格率也更有保障。推行“机器换人”后,唯美东莞厂区节约用工2200人。  

设备升级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香港机器人及自动化协会荣誉会长余景亮曾断言,东莞机器换人缺的不是机器,而是操作机器的人。这些工人的职业生涯也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流转。相关数据也显示,在日本、德国等工业机器人普及度高的国家,失业率反而较低。 

“机器换人”并非不要人,而是让机器代替人去做那些简单、重复、作业环境差的工作,腾出的工人则摇身一变成为操作机器的人,工作由繁重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体面,有的工资反而上涨。这部分起来的产业工人,已经成为经济转型最直接的受益者。 

唯美的转型之路只是东莞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自今年东莞市政府1号文提出“机器换人”并推出细则以来,当地经信部门抽样调研441家企业,其中有66%的企业近五年来推进这一项目,陶瓷、家具、玩具、造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迫切性尤其高。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是不同产业转型的相同方向。  

“转型的路子各有不同,不过是殊途同归—就是增加效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据东莞市经信局介绍,今年2月部署的“智慧东莞”就将“智能制造”写入目标,在不同镇街结合产业特色推动区域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东莞市科技局也推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成,各平台迄今已累计为东莞市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传统产业的20000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在金戈铁马的商战中,才有余力发展壮大,并反哺地方。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