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各种生产车间,各种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行;来到餐厅,可以看到机器人为我们炒菜、端菜、表演;在各大卖场,也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清扫机器人、机器人玩具等……如今机器人正从银幕中走出来,切切实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2013年,我国工业用机器人购买量再上新台阶,超过3.6万台,首次并且以“大比分”超过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专*布局?制约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又该如何去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机器人课题组的专家,从行业专*分析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视角。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课题组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专*分析报告》称,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每万名员工拥有55台,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为每万名员工23台,远低于发达国家。课题负责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部长崔伯雄说:“依此推算,如果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是一个天量级的市场。”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人价格下降等因素,预计未来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7200亿元至18000亿元。
巨大的市场预期吸引了国外主流机器人厂商加紧对中国市场进行布局。2006年,瑞士ABB公司将机器人业务全球总部迁至上海,同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2013年,日本安川在常州的机器人工厂投产,达产后年产能达12000台。根据报告,包括ABB公司和安川公司在内,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4家巨头目前已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70%。
在崔伯雄看来,这并不意外。他强调:“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工业机器人传统强国在抢占中国等新兴市场时,均非常重视借助专*布局提高竞争力,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垄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及欧美的各大工业机器人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加快了在中国的专*布局步伐,专*申请量快速增长。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国外申请人在中国共申请专*7080件,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更有甚者,上世纪90年代后,国外申请人的申请数量总体上超过中国申请人,这一局面到2003年才得以改变。
鉴于我国还处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初期阶段,国内有关工业机器人的专*诉讼还没有出现。“但是,从美国专*诉讼的经验来看,一旦市场竞争激烈,各方都有可能用专*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崔伯雄分析说。为此,课题组建议,中国企业应重视专*申请策略,加强国内外专*布局,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市场。
攻克核心技术迎头赶上
市场的热捧难掩国内企业的尴尬。从201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情况看,跨国公司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全年销量达2.7万台,占总销售量的74%。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尚处于成长阶段,秦川发展、沈阳新松等国内机器人先行者,其销量相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还微不足道,产品主要应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领域,附加值相对较低。罗百辉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缺失。据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4个部分,这4部分分别占总成本的22%、24%、36%、12%。“而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很大一部分还得从国外进口,这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能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局专*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副主任曲淑君说。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首任会长凌琳称,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差巨大。以RV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人申请的专*仅26件,且有效专*只有13件,发明专*只有2件;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了专*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发明专*。而且,我国企业申请的专*都不属于核心技术。
“日本企业在减速器和控制领域的主流技术方面布局非常完善,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占据绝对优势,在同一个技术方向上为竞争对手留下的发展空间有限。”凌琳分析说,这种情况对我国相关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一是对于各个关键技术的专*布局,中国企业难以加入关键技术研发的队伍,难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二是中国很多企业技术实力较为薄弱,大部分企业可能成为日本企业的代工工厂,影响中国企业将更多的利润用于科研创新。
面对这种威胁如何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局机械发明审查部二处处长徐晓明表达了看法。她和她的团队对比研究了减速器领域的两家龙头企业——谐波传动公司、纳博特斯克公司,发现这两家企业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一是对于所有关键技术进行有效专*布局,二是采取核心专*与大量外围专*协作,即以核心专*作为基础,以大量外围专*作为补充,避免规避。“这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当年日本逆袭美国的专*网战略模式,增加外围专*的申请量,包围核心技术,谋求以专*技术交换赢得一定的技术市场,从而积蓄技术能力,开展核心专*技术的研发,最终获得核心竞争力。”徐晓明说。
强化合作意识多措并举
多年来,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和研究院所。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3年工业机器人全球专*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申请人中,中国的鸿富锦/鸿海、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其中。“这说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局专*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机械部主任郭震宇说。
然而,为什么专*技术的突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市场表现?对此,崔伯雄认为,影响技术市场实现的因素很多,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研发力量分散、产学研脱节、产业链阙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报告,中国发明专*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中,国外申请人均为企业,而国内申请人清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