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其中,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在汽车制造等高新产业领域,机器人90%是进口的—库卡的、ABB的、安川的。一汽、二汽、北汽、南汽这些大汽车厂,机器人用的基本都是外国的。
国际智慧产业联盟、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介绍,我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体现在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原始创新薄弱;智能化水平较低,机器人虽然能够替代人担负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机器人也需要智慧,开始向智能机器人转化,真正实现“人机一体”化目标还需要下功夫。
“在美德日韩等国家,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超过五成,一些完全自动化的无人工厂,以前要百人耗费两周的工作,现只需4人指挥一天时间就可完成。”罗百辉表示,目前,我国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需求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预计中国有望在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保有量将超过14.5万台。而根据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预计2015年相关设备销售收入将达1万亿元。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泉州“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巨大
30多年前,泉州打造了庞大的制造业体系。现在,泉州制造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但当初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红利”已日渐消失。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工业领域的智能化、自动化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工业的“母机”,装备制造业可为传统制造业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锻造出新的产业竞争力,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成了泉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数控机械生产目前仍是一个朝阳产业,国外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数控化率能达到70%到80%,而我国只达到30%。”福建嘉泰数控总经理兰猛说,很多企业仍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缺少数字化、智能化的高端技术支撑。
“目前,泉州制造业大多自动化生产水平偏低,大多数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巨大。”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说,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推动支持下,泉州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半年多来,有1000多套国产数控和伺服系统走进纺织鞋服产业,数控机床产业配备了100多套数控设备,建材行业拥有200余套最新的国产数控系统,相关应用企业通过数控设备可减少20%至30%的劳动力用工。
去年底,泉州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推动、支持下,泉州全力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近日,中国工程院决定将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作为福建省民营经济的龙头,泉州以制造业见长,其实施的这项工程对我省各地机械装备产业抢占未来“智能一代”的发展先机,打造福建制造的升级版有什么启示?日前,记者走访了泉州的一些企业和部门。
新机械带来新“红利”
在晋江市力达妙手机器人公司内,1台与餐具机配套的取送料机器人正在工作。在翻飞20秒间,机器人便完成了取放料动作。
力达公司只成立不到一年时间,但其机器人产品已经研发到第三代。“这台1.1版本机器人能够代替4—5名员工,缓解企业招工难。”力达董事长吴育旗说,原来餐具生产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称量、放料、取料等流程,操作难度高,危险性较大,而新研发的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这一部分流程。最近,台湾意升机械有限公司已订购150套。
“企业转型,催生对制造装备升级换代的巨大需求,这正是促使政府出手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应用的一大原因。”泉州市有关负责人说,越来越智能化的设备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质量保证,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并提高生产的安全性,这是新机械装备给泉州制造带来的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