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近年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成果颇丰。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下称“海仪所”)始建于1966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海洋监测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海洋监测设备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的科研机构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多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的海洋大国,海洋环境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权益等根本利益,一直以来,中国的海洋数据监测相对落后。
近半个世纪以来,海仪所一直致力于海洋环境监测设备的研究开发,培养了一支严谨有实力的科研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和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研制出一批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海洋监测设备。
据了解,“海仪所”共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院、市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取得各项专*300余项,其研发生产的海洋监测设备被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0年亚运会、2012年亚沙会等,技术实力得到广泛认可。
系列海洋资料浮标技术国内领先
海仪所不断致力于海洋资料浮标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海洋资料浮标已实现系列化,主要包括10米浮标、6米浮标、3米浮标、船型浮标、波浪浮标等。
海洋资料浮标是一种无人值守、高度自动化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遥测设备,广泛应用于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海上维权等领域。其中,由海仪所研制的大型资料浮标具有抗恶劣环境强、容量大、在位时间和寿命长(最长使用寿命达20年)、抗人为破坏能力强等特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目前,由海仪所研制建造并提供技术保障的、在海上业务化运行的海洋资料浮标上百套,其中装备国家海洋局“海洋资料浮标网”43套,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网”27套,其他涉海单位32套。
2008年奥运会期间,海仪所研制的奥帆赛浮标成功替代了国外浮标产品,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设计制造任务并圆满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09年5月,由海仪所研制的大型资料浮标成功获得“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证书;2009年全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0年亚运会、2012年亚沙会、2012年城运会上,海仪所研制的海洋3米浮标、波浪浮标及10米大型浮标等多次出色完成了赛场及周边的海洋环境观测任务;2011年7月,由海仪所研制的我国首台组装式深远海六米浮标研制成功并布放于中国南海海域,解决了中大型浮标由海运转陆运的问题。
目前,海仪所研制的浮标已初步形成浮标观测网,为海洋环境观测、海洋气象预报、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渔业捕捞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对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我国的海洋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海洋气象观测设备为走向远海提供保障
随着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国防安全发展的需要日益增加,从近海走向远海成为海洋事业的必然趋势。海仪所研制的海洋气象观测类设备可为远海舰船提供气象保障。
其中,志愿船自动测报仪主要安装于各种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进行气象资料的自动观测和其它天气情况的人工观测资料存储、传输;也可用于海上石油平台及海洋、陆地监测站作为水文气象观测仪器使用,为大部分海域提供实时准确的观测资料和海洋气象预报。目前,该设备主要应用在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分局志愿船、海监船及地方海洋与渔业局作业渔船,占整个市场50%左右的份额。
由海仪所研制的民用数字气象仪自定型至今已生产了2000余套,目前主要服务于我国海洋公务船、大型海上石油平台、大型远海运输船舶的通信导航系统,为我国数千条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气象参数保障。
海仪所同时还致力于自主研发气象、水文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军事、海洋调查、港口作业、海上石油生产等领域,有效改善了大部分传感器依赖进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