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1958年以后,才开始有了几家仪表厂,但基础差,生产规模都比较小。1980年前,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居第18位,产品中电能表和水表是全省仪表工业的两大支柱,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分别占70%和67%。改革开放后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
根据全国统计部门统计历年浙江省仪器仪表行业工业总产值数据:
1980年——1.96亿元
1990年——10.41亿元
1995年——46.99亿元
2000年——99.31亿元
2005年——247.40亿元
2010年——616.16亿元
2013年——697亿元(主营收入)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浙江形成了一批国家级龙头骨干企业,开发生产了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行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仪器仪表大省之一。
发展中主要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较突出。除部分骨干企业外,就全行业整体而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小而弱,同质化矛盾较多,制约了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提高。最近两年多项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增幅,值得引起关注。国家电网智能电表交换2.3亿台规划已超额完成,电能表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将引发市场格局的新的变化。浙江是全国电能表生产大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左右,所受影响较大,必须及早做好应对措施。
根据浙江仪器仪表行业的现状和实际,保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优势,下一步值得重视思考的意见:
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仪器仪表对新技术的敏感度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因此对新技术的依存度更为迫切。纵观国内许多仪器仪表企业的兴衰变迁,一些企业崛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又有一些企业由辉煌陷入困境,甚至被淘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因无不与技术创新成败有关。
联系省内中控科技、聚光科技、顺余光学等企业,连年发展得很快,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竞标中连续得胜,打破了过去一直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连年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里的嘉奖,靠的主要是技术与创新能力强,能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品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而又有不少企业,技术能力十分薄弱,产品老化,同质化严重,企业没有发展后劲,尤其在行业产品转型的关键时期,凡技术创新跟不上的企业,在洗牌中渐渐被挤出市场。因此,可以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现有产品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应是浙江仪器仪表行业持续发展,保持优势的关键。
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谋事在人,成事靠人。当前企业间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以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正向着以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对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在全行业中,除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骨干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尤其缺乏高层次领导人才和创新人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制度,利用社会技术资源,健全职工培训再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营造人才顺利成长能施展才华的环境氛围。
在加强专业技术力量的同时,加强管理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尽快形成技术、管理、技能三支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保持优势提供人才保证。
“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市场国际化有了较快推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有了较快发展。但许多企业多年来还习惯于把开放理解为只是“引进来”,理解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缺乏去世界市场博弈的打算和勇气。其实开放从来都是双向的,可以“引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如果过去我们更多地“引进来”是客观条件所限,那么今天“走出去”则是发展所需。
我们一批骨干企业,在国内重点工程项目与外国跨国公司竞争中都能连续取胜,为什么不可以去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竞争呢?又如电能表等产品,国内市场饱和,供过于求,而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又有优势,更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去国外谋发展,不仅可以出口产品和项目,而且还可以在国外投资办企业。
杭州海兴实施国际化外向型战略已取得很好成效,先是电能表出口,继而在国外投资办厂,至今已在国外办了七家企业和四家营业中心,运行情况都很好。多年来创汇居全国同行第一位,2003年实现利润利税4.85亿元,利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