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机器人”能为观众画像,“代步机器人”可以自动地调整自己的行动,“迎宾导览机器人”有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人体跟踪等功能。在最近上海举行的一次高科技展览会上,各种机器人大显身手。不过,要说全场最为受宠的,还得是一位“五子棋机器人”。不少观众纷纷上场,要与这位“大师”来番对弈,却几乎都是铩羽而归。不过,这台机器人的主业却是焊接,而研发它的正是上海新时达公司。
走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在上海新时达位于嘉定的机器人工厂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焊接作业的工业机器人。几乎360度旋转的手臂,毫无偏差地落在指定位置,呈现出完美的焊接作业,而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动作,完全在于操作人员手上的手持终端。
可别小看了这一指令的下达。通过后台软件编码的改变,机器人就能完全按照预设的线路进行操作。而有这样的实力,完全来自于新时达后台软件的自主开发控制,此前这一技术普遍掌握在国外竞争对手手中。上海新时达副总经理周朔鹏介绍说,国内目前焊接机器人只能焊直缝,而他们自主开发的软件和控制器,可以完成复杂的曲线操作,具备了和国外产品竞争的能力。
不依赖国外技术,上海新时达从2009年开始,着手研发自主控制软件。这个约有百人的研发团队,人人胸怀远大志向,想走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不同于其他企业以学科带头人为主,新时达的研发团队分成若干岗位各司其职,团队合作开发新的机型产品。目前,在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包括驱动器、控制软件等核心部件都形成了自主开发国产化,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实力,拿到了不少订单。
而在上海中心大厦126层塔冠,上海建工机施集团研发的两个高空焊接机器人近日“协同作战”,对两条3米长、80毫米厚焊缝完成了高精度焊接。研发人员表示,国内超高层、大跨度公共建筑基本采用钢结构形式,高空焊接机器人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国际巨头严密盯防
目前,ABB、发那科等国际机器人巨头在上海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就没有机会。如果说发那科、ABB的机器人已经是“中国制造”,那么国内本土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则是“中国智造”。
成立于1999年的沃迪公司,一开始主营国外机械设备引进代理,2006年着手机器人研发,2009年推出第一款机器人产品。他们上手研发的机器人是“扛大包”的,在工厂里将一箱箱饮料、一袋袋化肥搬下流水线,整齐码垛堆叠,对于大多数用工企业来说可算是一种福音。
研制“搬运工”,是沃迪选定的细分市场,“做中国自己的机器人”就是沃迪的目标。“我们不仅需要重视技术,还要重视产业化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一味地跟风模仿,是没有前途的;没有产业化而想一步登天,仅想在最尖端的技术上跟老外竞争,也是走不远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沃迪在保持产业化进程基础上,坚持科技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申请。迄今为止,沃迪已经拥有60多项专*。
据悉,沃迪目前正在着力研发精度更高、速度更快的工业机器人。如今,让沃迪员工骄傲的是:“ABB、发那科都很关注我们的动态,我们的产品对它们的冲击非常大。”
扶一把抢占制高点
本土企业和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小。这其中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前年,市经信委课题组在调研之后提出,应将智能制造产业、绿色能源产业、数字服务产业三大制造业作为选择性攻克领域。从去年开始,工业机器人也被列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自主研发投入上,市经信委给予企业研发费用20%的补贴,同时在土地需求、人才需求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以新时达为例,今年年初,其“工业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项目已被列入“2013年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并获得政府核定的支持资金合计340万元。
上海将形成“2+X”集聚发展格局。一是打造以康桥、金桥为核心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机器人技术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二是培育发展以顾村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宝山机器人产业基地;三是依托骨干企业,在金山、松江、嘉定、闵行等区,培育以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同时,推动制造业相关行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水平,提升自动化系统集成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带动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建设机器人产业公共创新支撑平台,聚集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制造商与用户等多方资源,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研究相关产品检测,研究推进标准制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