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9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12.4万台,预计未来产量的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迎来黄金期。
工业机器人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当前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工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工具。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兴起,在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已经拓宽到工业制造的多个领域。
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村劳动力成本进入快速上升时期,尤其是进入2010年后,“用工荒”与人力成本过高,已经成为禁锢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国内制造业正处于产业升级以及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之际,对于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有着更多的要求,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南方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工业机器人来替代传统劳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已迎来了发展黄金期。”金模网机器人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罗百辉认为,国家已经出台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在上海、昆山、青岛和常州等36个城市建立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未来几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7200亿元。此外,多家外资机器人企业在国内设厂,国内也有多家企业正开展工业机器人集成制造业务。同时,部分企业正在增加机器人的使用比例,比如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业公司。
对于目前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唱主角的现状,东莞拓野机器人技术负责人表示,工业机器人本身是复杂的机电系统,国内六轴等高端通用型产品与国外相比,在质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的产生,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对於工业机器人的认识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国外产业链以及升级配套都已经很成熟。由于进入时间早,瑞士ABB、日本AMANDA、德国库卡等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集成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国内企业很难与之抗衡。
另外,汽车行业是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大户,但是目前中德、中日等国内合资车企都采用德国或日本产品,而且早已形成成熟的流水线生产,本土企业很难进入,早就被国外产品所垄断。
机器人引领珠三角改革潮
机器人游走在珠三角生产线上,工人减少过半,效率提高一倍,产品不良率大降六成,形成立体跨界产业集群。
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一个整洁安静的车间里,不见工人,只有一个机器人游走在生产线上。这个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已经完成自己的蜕变。这个工厂曾经有3000名工人,现在只有1400人。公司总裁陈世昌说,“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机器人设备后,效率提高一倍,质量不良率降低60%。”珠三角企业经历大规模的更新换代,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集群也在发生深刻改变。佛山,陶瓷业聚集的城市。由于污染严重,一度有人说,到街上转一转,整个衣领都是黑的。
“我们的陶瓷业曾经只有X轴,以陶瓷制造业为主,包括建筑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卫生陶瓷等;现在有了Y轴,即现代服务业,涵盖研发设计、会展物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金融科技等服务产业;还有Z轴,就是跨界新兴产业,比如精密制造产业、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3D喷墨打印等。”佛山市科技局副局长李钜镇说。目前的佛山陶瓷业,企业数量由原来的350多家减少到60多家,保留的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和生产工艺再造,总产值超过原来350家企业。佛山,从陶瓷业生产基地变为总部、会展、物流和信息基地,开始向掌握定价权的全球陶瓷中心迈进。“以前,珠三角的产业是平的,现在,这里围绕着陶瓷、汽车、电子、精密制造等主导产业生长出一片片全产业链的三维立体森林,森林里有参天大树,有灌木,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李钜镇说。
从制造业引领到服务业引领,59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120多万外来人口市民化,中心城区取代乡镇群
除了广州以外,人们记忆中的大多数珠三角城市,是没有中心城区的随产业而生长的乡镇群。2014年,情况出现了变化。
站在佛山季华路地标——220米高的禅城绿地中心,骋目望去,一个面积达361公里的新城市中心在崛起。“这里将有八条地铁穿过,这些地铁直接或间接接驳广州。”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说,佛山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心,这个中心与广州血脉相通,能够有效承接技术、人才、服务,能够有效凝聚城市的精、气、神。中心城区的渐次成型,让曾经“形散神也散”的佛山真正成为一个有“心”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之“心”,由于首次实现了和广州的同量级对接,各种形式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随着欧司朗亚太总部、毕马威大中华区后援中心、慧聪中国家电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现代服务项目落户,佛山也成为广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至2013年,广东已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9个。
走在珠三角街头,更为深刻的改变还在悄然发生。广东2010年起推行“积分入户制”,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生根”。至2013年,120多万的外来人口初步通过积分、高技能人才的方式“自由迁徙”进入广东。“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是珠三角最大和最根本的改变。”刘悦伦说,广东特别是珠三角逐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基础服务和基本保障‘底线均等’制度,意味着对珠三角作出巨大贡献的流动人员而言,有了社保、福利,有了自己的根。
三来一补、加工贸易隐退,创新驱动形成1242个创新平台和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45.4%
拉动珠三角高速增长的引擎曾经是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但广东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说,情况已经出现根本的变化。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4%。这一年,也是广东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首次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不要小看这个反超。这意味着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