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石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社会矛盾。“石化围城”在某些地区处处可见。而在这背后,不仅有发展历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产业布局的失序,规划选点的不合理,埋下了社会隐患。
对全国多个石化基地或者以石油化工业为龙头的地区进行调查发现,环评很难从选址环节就发挥应有的作用,石油公司和地方政府主导着项目的布局;在大企业面前,一些地方的职能部门往往显得弱势,未能约束部分企业“我行我素”的行为;城市规划总是为“发展”开道,充满“弹性”而缺乏应有的强制力?
“限批”只是一时之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妥善的解决,将阻滞“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东南沿海石化布局乱象
一位环保部门官员说:“他们一面用砸钱来证明自己的环保责任,一面却又挥霍了资源,拉长了污染战线,叠加了环境风险,个别企业甚至粗暴地无视法律法规和程序”。
对比中石油和中石化前后五年的年鉴,可以看出,近五年来,石油炼化企业的分散布局、遍地开花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情况尤为明显。
被称为“最后一片净海”的北部湾地区,自西向东的钦州、北海、湛江、茂名,到南岸的海南洋浦,均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炼油产业,并且近年来纷纷改造扩能。再往东走,广州、惠州也都有千万吨级的炼油厂。石化下游的企业,像涟漪一样围绕着炼油的“龙头”在区域内扩散开来。海峡西岸地区也已经开始呈现出争设石化基地,竞相建设炼油厂的趋势。从大小门岛、溪南半岛、江阴工业区、湄洲湾、古雷港到揭阳惠来一共规划了六大石化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