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文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国债期货的创设者。
尉文渊出身于军人家庭,15岁初中还没毕业就去新疆伊犁当兵,当兵5年后复员回上海,一度在在电影院当过服务员,后因表现突出,不久被选到上海某区委任宣传干部。
恢复高考后,尉文渊考入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他到正在组建中的国家审计署工作,32岁时,被提拔为审计署人教司处长。尉文渊的老师、原上海财大副院长龚浩成担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之后,他就被调到人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管理处当了正处级的副处长。那是1989年的11月,尉文渊还未满35岁。
1990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将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了筹备小组,由金管处处长牵头。这样,金管处的工作就由刚调来不久的尉文渊负责。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尉文渊顺理成章地出任首任总经理。
上交所从开业的第一笔交易开始就跨入了电子交易时代,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电子交易的基础上,上交所也顺便解决了股票无纸化交易的问题,在当时,这又是一项具有世界领先意义的创举,推动和支撑了此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交易所成立后的三年中,尉文渊进行了多项尝试和改革。比如市场扩容,到1992年底,上市公司数量从最初的“老八股”扩大到近60家;比如扩大交易席位。交易所的会员已经从16家扩大到100多家,交易席位由最初的50个扩大到上千个,到93年更是达到了6000个。
尉文渊同是也是最早把国债期货引入国内的人。
当时我国国债发行难,靠行政性摊派。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
1992年尉文渊到美国转了一圈,美国金融工具令人眼花缭乱,但尉文渊分析下来,风险不太大、又最稳定的当属国债。国债是固定利率,风险会小一些;而国债期货能够促进国债市场的发行,也更容易得到上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