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企业从“环保先进”变为“污染大户”的历程,陈文洪颇有些委屈,“犯错了该挨打,这一点我们不逃避。但企业之所以变成‘污染大户’,除了有自身的主观因素外,也确实有来自市场和外部的压力。”
“2004年到2005年,我们立志建设现代化企业,发展标准化环保循环经济。但环保工程是个烧钱行当,我们一千万一千万地往里投,一个亿一个亿地往里扔,国家环保大环境虽然好,但起初并没有成型的标准化技术可以借鉴,企业自行研发的风险非常高。后来我们发现,邻近省份和其他市县化工企业没有这样下大力搞环保、上项目的,同样逃过了重重监测。几年下来,金昱元环保项目累计投资8亿多元,却显得‘费力不讨好’。”
陈文洪的“委屈”表达了很多西部企业的心声。目前,有关部门在顶层设计层面加大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刀切”现象。尤其是在个别地方,环保资金的使用采取了“撒芝麻盐”的办法,没能达到重点突破的效果。
多家企业在采访时表示,希望环保资金的投放目标更加明确、细化,谁能干好环保,资金就给谁。同时,要切实完善监测标准和监察工作,让环保的“硬杠杠”真正成为所有企业让不开、躲不掉的发展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