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制造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我国自动化系统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自主知识产权匮乏,具体表现在国产高端自动化产品奇缺,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国产高端成套专用控制系统或优化系统几乎为零,公用工程大型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十分落后。
公用大型工程装备指的是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大型矿山机械装备、大型口岸工程装备、大型交通工程装备、大型城市工程装备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力量薄弱,缺乏现代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融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挖掘机、大型摊铺机、大型装载机等重大装备,控制系统绝大部分由国外提供。
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看中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
我们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子,来看中国的自动化现状。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就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经过40年的飞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制造业等诸多领域中。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工业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占整个机器人市场的61%,金属制品业占8%,橡胶及塑料工业和电子电气行业分别占7%,食品工业占2%,其他工业占15%。
目前,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日本。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每年新增工业机器人的台数和总量都在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台数达5770台,2007年为6581台,2008年则达到7500台。截至2008年年末,我国已有工业机器人31400台。
随着我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机器人保有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仅从汽车工业每百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来比较,日本1710台、意大利1600台、美国770台、英国610台、瑞典630台,而我国还不到90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每个机器人供应商都有着非常大的用武之地。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尽管机器人产业化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除了众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制造业水平低下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认识和定位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