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受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行业开始从寒冬走出,逐渐回归理性,开始重新建立市场供需新格局。然而,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由三大问题构成:产业整合、融资问题以及政府干涉。
一、产业整合
经过近三年的产业整合,全球光伏产业供求关系已经从2011年的70GW:27.5GW调整为2014年的60GW:45GW,遗憾的是在供求关系加速合理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过快增长,特别是对中国2014年14GW市场需求的期望,使得许多早已停产的企业又恢复生产,加剧了非理性的价格之争,造成有竞争力光伏企业的毛利率难以快速恢复到合理水平,面对发展机遇有心无力。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多晶硅价格上涨,而组件价格不涨,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再度被严重挤压。事实证明:大批无竞争力企业退出市场之时,才是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之日,整合的意义非同一般,整合的时间越快越好。二、融资问题
暂且不论光伏产业属能源是规模经济,投融资的规模化是发展的基础。仅就当前而言,无论加速产业整合,还是实现14GW电站建设目标,投融资问题都是十分严峻的。完成对无锡尚德的重组,顺风光电已经付出30个亿,预计还要付出30亿,中国还有几十倍于此的产能需要整合,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完成国家今年14GW的建设目标,资金的需求是1400个亿,今后每年都是千亿的需求,资金的需求更是巨大的、长期的。相对于此,当前的光伏产业金融市场品种单一、手段匮乏,通道不畅,舆论环境不好,更无规模化可言。没有金融支持,有竞争力光伏企业发展发展乏力;有竞争力光伏企业发展乏力,中国光伏产业难言发展。
三、政府干涉
在经历“小阳春”的光伏产业背后,似乎正暗藏着巨大的隐忧。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似乎正在蠢蠢欲动,动用行政手段为光伏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燃推波助澜。
就目前行业发展来看,虽然光伏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精细化,在努力地降低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光伏产业依然整体缺乏竞争力。
就拿出口欧盟来说,在实行价格承诺后,我国光伏产品对欧盟的出货量同比下降7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商务部与欧委会反复谈判争取来的出口配额,却因企业产品的品质竞争力不足,而白白浪费。
其实就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来讲,其在发育阶段就被寄予厚望地拔苗助长,然后一路被小心“搀扶”,似乎从未学会独立行走,政府的溺爱使其与生俱来缺乏市场化的基因。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一部分企业可以“吃”成并不强壮的大胖子,然而“气温一变”,马上就现出了弱不禁风的本质。
究其原因,各级政府对于光伏产业太过宠爱,不仅财政补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种支持举措也是层出不穷。在出口不畅之时,帮其拓展国内市场;在面临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之时,帮其输血,以至于造成了如今行业兼并重组迟滞、品质竞争乏力的局面。
探讨地方政府对于光伏产业始终热情不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与众多beplay规则 产业一样,光伏产业的兴衰已经脱离了经济行为这一层面的含义,从而更多地“升华”到了关乎政府形象的高度。哪怕是一个严重亏损的企业,只要不破产,就是当地经济转型最好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