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袁华:光伏行业低调的观复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20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56
核心提示:

以往我的文章多是痛批光伏里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企业的,行业的,个人的,政策的。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明白真理的少数人,今天我想说几个。

第一个是林洋。2009年12月,时任林洋beplay规则 董事长的陆永华将所持的大多数股份卖给了投资机构Good Energy,从大股东的位置上退了下来;2010年8月3日,他继续跟进Good Energy和韩国韩华的股权转让,将余下的股份出让了出去,至此林洋beplay规则 正式变成了韩国企业,更名为韩华beplay规则 。他的这一举动让业界一片哗然。当时solarf的股价仍在高位,ASP和利润率仍在业内超前,一切都显示出企业健康发展的势头;横向来看,光伏海外上市军团的其他同行们仍在拼命往欧洲和美国发货,更有甚者仍在买设备扩产;再放眼市场端,那时捷克的安装尚未到上限,保加利亚和斯洛伐克的项目方兴未艾。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显示出颓势,而陆老板竟然在企业最高位的时候卖掉了股份。

可是随后的4个月立即证明了陆老板是多么英明神武:捷克补贴戛然而止,保加利亚国穷民贫无力投资光伏电站,欧洲转眼间没有更强有力的FIT政策,新兴市场如印度、泰国、日本尚没有完全启动,一时青黄不接。血拼、降价、减产、越来越多的质疑……而陆老板此时已经置身事外。

我很好奇为何陆永华可以对时机把握得这么准确。某次一个林洋资深的供应商转了一句陆老板的原话给我听:“任何没门槛的生意都只是一个投资,回报达到我的预期了,那也就该卖了。”可怜的接盘者韩华,收购案后的两个季度,韩华的毛利润就从34.7%急剧降到了25.2%,到2012年第一季度,毛利润变成—9.14%。

不恋战,就可以在浮躁的局势里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林洋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个是正泰。正泰以做低压电器为主营并享誉,但传统行业的竞争压力迫使集团必须发展其他新业务,太阳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又能和正泰在传统电力行业的资源有交集,被选中成了集团下重点发展的新产业。我们先来看下正泰的节奏:2006年正泰太阳能成立;2007年晶硅组件产能100MW;2008年晶硅电池产线产能100MW;2009年涉足国内项目开始成立EPC公司;2010年8月融资5000万投产薄膜电池;2010年9月,二代薄膜产品下线,产能900MW;2010年9月9日,推出光伏逆变器;2011年,晶硅电池+组件总产能600MW;2012年逆变器新品推出。

这个发展路书和大多数号称“垂直整合”的光伏企业不同,大多数光伏企业的整合局限于生产,上下贯穿,从多晶硅原矿提炼做到组件封装,供不应求时上游环节全部自我消化不对外销售,供过于求了就把富余的原材料出售出去,赚到钱了就赶紧补充产能再扩产,利润薄了就千方百计裁员节流。和这些公司相比,正泰显然棋高一着,因为真正让正泰在太阳能行业立足脚跟的,不是任何一个旗下的产品,而是EPC业务。

在国内各个大厂忙着往海外销货的时候,正泰内部已经完成了各种资质的取得;在同行忙着扩产的时候,正泰却在研究可行的光伏国内项目融资模式;在其他逆变器厂忙着推出小型逆变器去澳洲市场撇奶油的时候,正泰稳打稳扎在研发中大型逆变器……等各个市场大潮退去、各家身心疲惫地发现只能开发国内市场的时候,正泰早就稳打稳扎布局好了其“大正泰光伏规划”。

正泰的EPC总包商带着本集团强大的现金流支持,带资为业主垫资建设;项目打包采购正泰的组件、正泰的逆变器、正泰的开关柜,升压时选购正泰的变压器;项目并网交付给业主后,正泰的电站运营团队会继续为客户的电站做维护;而正泰的电站基金经理笑眯眯地走到业主面前问:“您的电站要出手吗?卖给我们基金吧。”

正泰聪明的地方在于没有盲目“垂直”,而是横向地和集团内部原有的优势资源完美嫁接,据说这种什么都有的“菜单式”服务,起源于GE,但在光伏行业,正泰完美地应用了这种模式,实现了集团利益最大化。好几年前外界曾经质疑正泰为什么不扩产组件和电池产能,甚至指责正泰不努力开拓国外市场,而几年后大潮退去,大家才看明白它的高明之处:组件产能做得太大了,就难免会在销售上和同行有竞争,因此失去和同行交集合作的机会。真若那般,那在圈里还怎么接项目、帮他人做EPC呀?

曾经以为从硅片到组件的叫“整合”,后来发现,像正泰这样从组件到变压器,才算是真正的整合。它既巧妙地避开了和光伏同行的竞争,又很好地和集团原本的业务交集了。光伏毕竟归属电力行业,而正泰正是从其传统行业经验里看清了规律,认清了自己的优势,从而没有跟风。守规律,才能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未雨绸缪。这是正泰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个是中盛(以下称ET)。它很小,产能不超过200MW;它也不是上市公司,尽管它想上市但是运气不太好;相对于很多全球化布局的公司,它的版图上很多区域空白;它的产业链也是半吊子,既不单一也不垂直,而是从硅片开始到组件;和其他有传统发电业务的大公司比,它在电力行业没名气;跟很多财大气粗国资背景的光伏公司相比,它又低调又抠门……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它不失为一个很牛的公司,因为它做了一个其他光伏公司很难做到的事情:In Roman, 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

尽管很多公司号称国际化,甚至找一堆外国人来公司开着各种洋文会议,但是就结果而言,能成功在海外布局的,没有几个。大多数的光伏企业都是生产企业,企业主本位思想严重,宁愿守着故土,做着外贸,遥控千里之外的市场。大家都在光伏行情变化后努力地开拓新市场,却很少有企业愿意去尝试新业务。可是ET的做法却很别致。

早在遥远的2007年,ET将自己生产的硅片通过OEM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加工成电池片,再拿回来封装成组件销售,他们自称为“选择性一体化”。这般,他们获得的毛利润不超过20%。高层发现终端安装商的利润率是50%,于是大悟:钱都让下游赚走了。于是2008年开始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推荐文章
最新更新
点击排行
Baidu
map